讲座全文

(六)生态文明:中国的激进现代化困境和调整方向

中国现在外汇储备很多,要到全球去买资源和原材料,就会被西方为首的话语体系批为新殖民主义。其实我们这些"土大款"穷得只有钱了,资源是买不到的。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与以往提法有继承性。1980年邓小平提了两个文明,1997年十五大承认"资本"之后江泽民提出"政治文明",今天提了生态文明,演进为四个文明。不过,合并同类项我们发现政治文明可以放在精神文明中,生态文明放在物质文明中也可以。那就是"生态化的物质文明和政治化的精神文明"。

当年"一切向钱看"的时候,中国经历了"去政治化"和"去生态化"。现在当人们发现社会矛盾愈益复杂,去政治化挡不住自发政治化。精神文明也不是墙上挂了"八荣八耻"就文明了。何况,今天中产阶级崛起和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已经开始成为主流了。

1949年的中国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毛主席强调过:"我们不可能在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建立社会主义",土改的结果造成人人是小土地所有者,不过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几千年诉求的"耕者有其田",但我们将其解释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因为包括农民在内小资产阶级占中国人的大约90%,就是全球最大的小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发生的经济政治领域矛盾,不过是小资产阶级人口过多和小产阶级资激进特征的表现,无论说是什么主义,都只是对国外话语的一种套用。

如果说土改派生的经济效果,是把90%的农民从民国经济危机长期通胀中解脱了出来,相对于城市资本而言,可以叫做"去依附"--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使得90%的农村人口与城市几乎没有关系了,而城市孤岛当年主要是高风险的资本主义经济。

回顾民国史可知,1920-30年代是民国追求现代化的"黄金十年",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加快,但为什么短短十年就完了?因为在经济高增长的时候遭遇了1929-33年西方大危机,西方四个承担稳定白银价格责任的国家不得已放弃了白银协定,中国的白银外流,通货紧缩,就像中国在中世纪曾经导致欧洲白银外来通货短缺一样。于是民国工业化中断,政府不得不在1936年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币。接着,第二年日本侵华,迅速造成通胀,政府需要支付硬通货买军火,到了1948年,法币崩溃,贬值了几百万倍,这时民国经济接近崩溃,最后一次挽救是借来了美元发行金圆券,结果4个月就垮了,维持国家的现代的财政和金融没了,于是乎庞大的国军没军饷了。民国先灭亡与现代化的财政金融体制失败,后灭亡于军队崩溃。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