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全文

(二)经验分析: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战略调整

其二,2001年提出振兴东北工业基地,国债投资1万多亿,缓解了东北的资源枯竭城市和设备换代城市的转型困境。国务院成立了东北办,与西部办作为设立在发改委的两个副部级单位直接操作大规模国债投资,在1998年之后的这一任政府领导下,投了3-4万亿基本建设。

其三,2003年,温家宝政府上任伊始,算是"朱规温随",实际上干的是中部崛起增加两万亿国债。

其四,2005年提出的新农村建设,5年来投入了约3万亿。

其五,2008大地震灾后重建投入了约两万亿。

这样,温总理第一个任期国债投入共约7万亿,几乎两倍于上一任。如果把2009年提出4万亿救市再加上,总共有10万多亿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投资。

诚然,这种短期的大规模国债投资,也势必派生很多问题。

一是,导致中国出现了特别值得圈点的长期的"投资拉动"增长:从1998年一直到现在,带动的增长至少占GDP的3个点,某些年份会高于3个点。一般人都知道应该是"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为什么我们总说不平衡?因为,驾辕的本来应该是内需,但内需是长期上不去,驾辕的只能算是瘦驴。可是,拉套的却是骏马。诚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任何一项经济政策解决问题的时候会创造新的问题,经济不平衡是肯定的。

二是,国债投资是未来的税收被当期的政府预支了,性质上应该主要是公共投资。那么,就应该是公共部门操作,不可以交给私人部门。于是,代表私有经济的批评就多起来了:为什么公共部门得到加强,为什么大型国企、垄断部门占比上升?私有部门及其掌控媒体的意见很大,同期出现了中产阶级知本家精英群体代言这种不满,社会上批铁路、电力等垄断部门,一浪高过一浪。

民营经济相对于国家资本有所弱化,这是客观结果,既然这十几年用十几万亿元的国债拉动增长,那就要问,这种主要投资于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结构能不能改?能不能说从1998年增发国债就搞错了(2008年奥巴马也靠增发国债缓解美国危机)。今天欧洲债务危机为什么这么囧,因为欧盟不能发行欧洲债:各国加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实现统一货币,但是却不可能统一控制各国政府发出的国债,于是债务危机蔓延,欧元区政府债务普遍超过占GDP的60%以下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变成了垃圾债,只能求助于欧洲央行和IMF,而此前IMF资金的70%已经都投到欧盟国家了。

美国人是国债和货币两手增发,使用增发的货币购买增发的国债,客观上构成了向全球转嫁通胀的特殊政治优势。而欧盟做不到,因为欧洲央行只能增发欧元货币而不能发欧盟的统一国债,对外转嫁债务危机制造通胀的能力就差很多。

中国和西方比较,2009年全球危机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性考验--只有中国经济下滑了仅一季度,第二季度就开始反弹,因此现在很难做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各位不要用一般的西方价值判断看全球形势,应该把思路打开,把价值观先放一放。我在很多国际场合演讲都强调这一点,要站得比意识形态更高,超越价值观,这才有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条件。

 

[1]   [2]  

 

(文本来源:人文与社会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