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周族的兴起和西周封建王朝的建立

周初诸侯,不都是同姓子弟,也有异姓的诸侯。这些异姓诸侯,有些是周人的亲戚,还有些是归附周人的一些小国的首领,即所谓神农、黄帝、尧、舜、禹的后裔。

周初的重要封国 在当时的封国中,最重要的是卫、鲁、齐、晋、燕、宋等国。

卫是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周统治者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赐康叔,把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封赐伯禽。周统治者告诉鲁、卫之君,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这就是说,在推行政令时,要照顾殷人的习俗,在疆理土地,亦即在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时候,则要依照周的法制。

宋是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微子启是归顺于周的商贵族,周封他于宋,并把一部分商遗民交给他去统治。

齐是太公吕望的封国,都营邱(今山东临淄)。周统治者授权于齐,可以讨伐有罪的小国。

晋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都唐(今山西翼城),国号唐,叔虞子燮改为晋。山西南部是夏之故墟,所以《左传》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周统治者把居住在晋国的夏遗民"怀姓九宗"封赐叔虞,并告诉叔虞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就是说,在推行政令时要顺应夏人的习俗,疆理土地则要适应戎人的成法。

燕是周贵族召公奭的封国,都蓟(今北京)。近年北京出土一批带有匽(燕)侯字样的周初铜器,在辽南也发现不少商、周铜器,证明召公之子确实分封于蓟。周初的燕统治着今河北北部、辽南的一些地区,燕成为周北土的屏障。

齐、卫等大国之君都是周王最亲信的人,他们统治着一些要害之地。周在其完成分封之后,其统治也大大地巩固起来了。

册封 封建诸侯,要举行一种隆重的仪式,谓之锡命。在仪式中,受封者从周天子接受册命,称为册封。《左传》说到封康叔时,"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康诰》就是册封康叔的册命。

册封的主要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即把某一地区的土地连同这土地上的人民封赐诸侯,让他们去建立侯国。《左传》载康叔受封时"聃季授土,陶叔授民"。鲁公受封时,也是"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被封赐的人民,都是当地的居民,不是从外地移人的。《左传》说鲁国是"因商奄之民"。《诗•大雅•崧高》说申伯受封时,也是"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诸侯自己带到封国去的,只是祝宗卜史,官司奴仆和军事扈从。

诸侯对天子要承担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等封建义务;还要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军队,接受天子的调遣,参加战争。

诸侯有权把自己封区内的土地和人民到赐给自己的家族和亲信以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也要承担从征、纳贡等封建义务。

卿大夫又有自己的家臣,家臣对卿大夫也要承担各种封建义务。

这种层层叠叠的分封,就构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从属关系。《左传》昭公七年说"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正是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从属关系的最具体的说明。

[1]   [2]   [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