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的兴起和西周封建王朝的建立
武王伐纣 文王死,子发立,是为武王。武王即位后,迁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积极准备伐商。这时商的统治已经在内外矛盾的交织中濒于崩溃,因而失去了对周的防御能力。
武王即位后二年,"东观兵,至于孟津(今河南孟县)。"这一次进军,只不过是一种大规模的侦察或试探而已。又二年,即公元前1027年,才发动了真正的伐商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武王率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并联合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方国部落。武王的军队,顺利地渡过了黄河,没有遇到抵抗。不久即进据商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北),这时商王纣发兵仓惶应战。《诗经》说"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商纣王的军队虽然很多,但商军是由奴隶和贫穷自由民组成的,他们对周人并无故意,反而把周人看作自己的救星。古书上说,当时商军在战场上起义,倒转戈矛以攻于后。战争以武王的胜利而结束。中国史上最后的一个奴隶制国王帝辛,自燔于火而死。
管蔡以武庚叛 牧野之战,周集中歼灭了商王朝的主力军,商因此而覆亡,但没有彻底全部消灭商代奴隶主阶级的势力,跟着就发生了以武庚为首的商代奴隶主阶级的武装叛乱。
周灭商后,封纣子武庚于商都,利用他统治殷遗民。周统治者又把商的王畿分为邶、卫、鄘三个封区,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统治,以监视武庚,谓之三监。
周王朝建立两年,武王就死了,子成王诵年幼,不能管理这个新建立的国家,于是武王弟周公旦"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放出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周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矛盾。以武庚为首的商人残余的奴隶主贵族便利用这个机会和管、蔡勾结,发动徐、奄、熊、盈等东方诸部落,举行大规模的武装叛乱,企图推翻周的统治,恢复奴隶制度。
据《尚书•大诰》说,武庚叛乱,声势浩大,致使周人的根据地"西土"也出现了骚动和不安。周公主张用武力讨伐叛乱,有些周贵族不同意,周公作《大诰》,就是为了说服那些在叛乱面前动摇和畏缩的贵族。据《逸周书•作雒篇》说,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终于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出兵东征。
周公东征,遇到了商代残余奴隶主贵族顽强的反抗。但是历史的进程,决定了奴隶制的复辟,只能是回光反照。经过三年的残酷战争,周公削平了商代的残余的奴隶主贵族的叛乱,并压服了以奄为首的东夷诸部落,杀武庚、管叔,流蔡叔、霍叔。在这次战争中,周人才真正遇到商代奴隶主贵族的反抗,也才真正征服了商代奴隶主阶级,把自己的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南及淮河流域。
在结束武庚叛乱后,周统治者就把巩固广大的东方地区的军事占领,作为自己首要的政治任务。
周统治者首先把参加武庚叛乱的商顽民,强制迁徙到洛水北岸,命令他们兴建一座成周城(今洛阳东三十里)。这座城是周人控制整个东方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枢纽。
周统治者命令商顽民在成周附近定居下来,告诫他们说:"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又说:"尔乃自时洛邑,尚永力畋尔田。"这就是说要商顽民在洛邑附近,安家落业,老老实实种田,永远做周人驯服的顺民,如果敢于反抗,就要遭受严厉的惩罚。
周统治者又挑选一批商遗民,编成一支军队,驻守成周,这就是常见于铜器铭文的"成周八师"。周统治者利用这支军队镇压商代的残余的奴隶主,也利用他们进攻东夷和淮夷。
周初大分封 和兴建成周城同时,周统治者又大封诸侯,在商代奴隶制国家的废墟上,全面地建立起新的封建秩序。
周初封建的诸侯,最大多数是同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同姓的诸侯,都是文、武、周公的后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耼、郜、雍、曹、腾、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初所封同姓诸侯,当然不止这些,当时的情况大概正象《荀子•儒效篇》所说的:周的子孙,只要不是疯痴,都变成了显贵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