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教师

刘震云:弄清真相得下笨工夫

“蚂蚱前头,是不是大旱?”

“是大旱,是大旱,不大旱还出不了蚂蚱。”

“是不是死了很多人?”

“有个几十口吧。”

这就对了,一个村几十口,全省算起来,也就300万了。

这是刘震云《温故一九四二》开头的一段话。

它是上世纪90年代,刘震云在巩义做实地查访时,和一位老大娘的对话。

“我们从河南延津开始,一路巩义、洛阳,到潼关,进入到陕西,在陕西跑了很多地方,一个回马枪,再到山西,又把山西磨一遍。”因此,刘震云说,《温故一九四二》和小说不同,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因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虚构的成份特别多,而《温故一九四二》和虚构的作品彻底区别开来了。”

笨拙的精神

1993年,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发表,讲述的是1942年中原大旱,几百万灾民在饥饿和逃亡中的故事。

和刘震云对话的那位老人,就是这几百万灾民中的一个。十多年前,刘震云遇见她的时候,老人已经90岁了,她的名字叫刘和平。

老太太跟刘震云说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事。

“她说在逃荒的路上,她父亲给她的亲妹妹寻了个买主,她母亲知道之后,急了,举起扁担就抡,人贩子以为要打他,就跑,就躲,实际上万没想到,她的母亲抡起扁担是拍死自己要卖出去的孩子,她宁可把这个孩子拍死,也不能把她卖了。”刘震云说,这段往事让他沉默了好长时间,后来他把这件事写到《温故一九四二》里,“我觉得这些细节非常有力量。”

这些细节,刘震云是通过“笨方法”得来的,包括这次为冯小刚把《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剧本。“我们就是沿着灾民走过的的路途,重新走一遍。包括蒋介石在重庆的日常生活所涉及的那些居所,作品中触及到开罗会议,我们也去了埃及。”

冯小刚觉得《温故一九四二》是用一种非常冷峻、非常平静的语调在组织一些资料,让人看到历史的真相。

“但是实际上我知道,作为一个河南灾民的后代,刘震云对这300万人是非常有感情的。我也知道震云的母亲,就是他的外祖母在逃荒的路上收养的。震云跟我说过,他的老母亲在饥饿的时候,就不断地舔他外祖母的手腕,一直舔到白骨森森。”因此,冯小刚认为刘震云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段历史。

“小说的最大的特点是靠作者的想象力,包括它的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结构等等,它是通过虚构达到真实的内心,而在写作《温故一九四二》时,我采取的是一种‘调查体’,美国有这种方式。”刘震云说,“这种体裁的作品是通过外在事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细节的真实来达到内心的真实,作家要得到这些,需要具有笨拙的精神。”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