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品评——是是非非说好汉
以上三桩公案是现代评论家们常常征引,用来批判宋江等梁山头领打着替天行道的忠义大旗下的卑鄙恶劣行径。这三件事情的人物、情节虽然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他们有着相同的内在结构:梁山头领需要某人上山——设计陷害——使他们与官府形成对立关系——被逼上梁山。作者用了一个障眼法,将罪恶不知不觉之中从梁山转移到官府身上去了。
三、目的的正义性与过程的卑劣性之矛盾
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总是由目的、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构成的,考察一件事情是否合理,必须将三者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即分析它的目的(动机)是否正确,过程(手段)是否得当,结果是否合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三者往往是不均等、不一致的,通常不属于同一个利益方向,即使利益方向一致,结果的范围通常也总是大于目的。
前文已探讨了梁山头领设计赚秦明、朱仝、卢俊义上山是出于巩固梁山军事实力的需要,在官府强大的军事势力下,梁山面临着随时被剿灭的危险,吸纳优秀的军事人才关系着梁山的安危。尽管书中一再强调“上界天罡地煞契合”是日后这些重要的头领纷纷归顺梁山的原因,但撇开神话因素,用生活的真实逻辑推理,梁山头领需要这些人才壮大自身实力才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原因,即梁山头领的直接目的(动机)。在直接目的实现后,梁山军才有可能举起忠义的大旗,接受朝廷的招安,再平定辽国、征讨方腊,实现作者赋予梁山军的最高理想。因此,从大局出发,梁山头领前面的占山为王,赚人上山,也都是基于良好目的的行为了。
为了实现直接目的,梁山头领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三打祝家庄一战吸收了扈三娘、解珍、解宝、顾大嫂等八名好汉;攻占高唐州一战解救了被高廉的内弟殷天赐欺侮的柴进,并将恃势行凶,残害良民的高廉杀死。引发了梁山与高俅的冲突,有了下面三山聚义打青州一战,在此次战斗中,成功擒拿了呼延灼,增添了秦明、徐宁等十几个武功高强的头领,二千余兵马和无数钱米粮草,梁山实力大大增强,官府势力被削弱;兵败曾头市是梁山的一个转折点,晁盖鲁莽行事、不纳善柬导致中毒箭身亡,宋江开始接替梁山的领导权;智取大名府一战,吴用赚了卢俊义上山,同时将燕青、关胜、索超等散处各地的好汉一起拉上了梁山。经过这五次大规模战争,梁山才实现了从几个头领到一百零八将的规模,从晁盖、吴用、林冲时期的几百个小喽啰发展成为一支拥有马军,步军,水军,情报系统,后勤系统的十万大军,完成了从通常的“打家劫舍”到“惩治贪官”的蜕变。
从大局出发,秦明、朱仝、卢俊义事件穿插在上述五大战斗中,客观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促进了正义目的(动机)的实现,起到了壮大梁山实力,产生了后文抗击外敌,消除内患的良好结果。从局部上来看,这个目的的实现却是建立在对一大批善良无辜百姓的残杀,对一个又一个幸福家庭的破坏和对安分守己的官吏良民的侮辱残害之上的,过程(手段)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极其肮脏卑劣。因此,这就形成了目的的正义性与过程的卑劣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透过上述现象本身,可窥探到蕴藏在其中的以暴力为美的民族文化心理,同时这也是《水浒传》具有被多层面多角度解读价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