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林冲形象浅析
5、林冲——矛盾的形象塑造
纵观《水浒传》,林冲不能不说是塑造得较为细腻,曲折的人物形象,但同时林冲又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极精细又粗心。
无论对人还是做事,小说一再刻画林冲精细的一面。但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林冲却显得很粗心。如:在林冲遭遇高衙内一再调戏妻子后,没过多久,有一天,他和鲁智深到阅武坊巷口,看见一条大汉,头戴一顶抓角儿头巾,穿一领旧战袍,手里拿着一口宝刀,插着个草标儿,立在街上,口里自言自语说道:“不遇识者,屈沉了我这口宝刀!”林冲也不理会,只顾和智深说着话走。那汉又跟在背后道:“好口宝刀!可惜不遇识者!”林冲只顾和鲁智深往前走。那大汉又在背后说道:“偌大一个东京,没一个识得军器的!……第二天已牌时分,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第六回)林冲买刀时没有认真思考,为何那大汉一直追在自己后面还用话激自己,到底居心何在。次日,高太尉怎么就得知了此事,还要去看刀,是不是其中有什么阴谋,这些就是他的疏忽了。且在去往高府的路上又有许多蹊跷:一、那承局很面生,林冲也注意到了;二、林冲发现是“白虎堂”,打算要走时,恰巧高太尉进来,喝道:“林冲!你又无呼唤,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有人对我说,你两三日前拿刀在府前伺候,必有歹心!”林冲苦苦争辩,说是两个承局奉命叫自己来看宝刀。而高太尉说未见着什么承局,并借此诬陷林冲寓意刺杀自己,命令左右把林冲拿下。
从此番情景来看,必是高太尉设的陷阱。其一,为何自己进高府就没一人盘问;其二,当自己发现是“白虎堂”打算要走时,太尉偏巧就进来了,逮个正着;其三,高太尉既然说没有两个承局,林冲怎么就能进到高府;毕竟,高府又不是平常地方,如不是高府人根本就进不来;和前一天买刀的事相连,是高太尉陷害无疑。从种种迹象来看,林冲如此精细的人都没发现这是高太尉设的陷阱,可见他的疏忽和大意。
这是林冲自身矛盾的一方面。其次,是从他人口中传递出来的。林冲在沧州,碰见了旧相识李小二。李小二发现有京城来的人要害林冲,踌躇是否应该告诉林冲。当时他对妻子说“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第九回)但在整部书中并没有在哪一节提过,林冲爱杀人;就连上梁山要交“投名状”时都显出了他的不忍和无可奈何。还有,林冲与鲁智深交情深厚,感人至深;在发配沧州的路上也是得鲁智深相救,一路护送才没被杀害。但在第五十七回“众虎同心归水泊”一节却形同陌路。
从以上几点来看,小说中林冲形象刻画前后逻辑不一致,从而表露出拼凑痕迹。
综合多方面来看,林冲是《水浒传》中一个独特而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既有与众梁山好汉一样侠义的一面,也有着妥协屈从的另一面;他既精细有时却又疏忽大意;他总是处处替别人考虑周全,对妻子却又如此消极无助,从而显得薄情寡义;他与鲁智深情谊深厚,再次见面却表现出陌生感,一点儿不像是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他是众人中唯一拥有和谐幸福家庭的人,但同时又变做他不幸的起因。这些都显示出了小说对林冲形象塑造的矛盾性;林冲的悲剧既是当时社会的逼迫同是也是他多元化性格发展的结果。
(作者:王梅 文章来源:兵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