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林冲形象浅析
2、心思细腻
在《水浒传》英雄中,心思细腻非林冲莫属。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一节体现的淋漓尽致:
……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那两间草厅己被雪压倒了。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正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第九回)
林冲看护草料场,当时正是严冬,刮着北风,林冲怕引起火灾,故又折回来灭火。“搬”“探”“摸”体现出这个大汉的细心。后在庙里歇息,又将大石块挪靠着门,以防野兽的袭击。
林冲的精细还体现在对杀人工具的选择上。解腕尖刀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陆谦邀林冲在樊楼喝酒却骗林妻说林冲在陆家喝醉,林妻到陆家发现上当被高衙内调戏,“林冲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奔到樊楼前去寻陆虞候,……不见回家,林冲自归”;第二次,待到李小二告诉他可能有人要加害自己时“林冲听后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可见林冲并不像武松、李逵等人那样,杀人不择武器。
林冲在待人接物上也精细周全,而其出发点也常是舍我利他的。在火烧草料场、杀死陆谦等人后,林冲投奔柴进庄上,听说沧州府到处捉拿自己“如坐针毡”便要辞别柴进:
俟候柴进回庄,林冲便说道:“非是大官人不留小弟,怎奈官司追捕甚紧,排家搜捉,倘或寻到大官人庄上时,须负累大官人不好。既蒙大官人仗义疏财,求借林冲些小盘缠,投奔他处栖身。异日不死,当效犬马之报。”(第十回)
林冲担心会牵连柴大官人,又怕柴进为难,故主动向柴进提出想离开的想法和打算,求借盘缠,“非是大官人不留小弟”,极能体现林冲的精细品质。后来,在第十八回,晁盖、吴用等七人到梁山泊入伙,林冲谈起柴进举荐自己上山入伙的经过,这样说:“承先生高谈。只因小可犯下大罪,投奔柴大官人,非他不留林冲,诚恐负累他不便,自愿上山。不想今日去住无门……”其中又有“非他不留林冲”之言。金圣叹在此六字下批道:“此六字令我读之骇然。盖写林冲,便活写出林冲来,写林冲精细,便活写出林冲精细来。何以言之?夫上文吴用文中,乃说柴进肯荐林冲上山也,林冲却忽然想到:‘他说柴大官人荐我上山,或者疑到柴进不肯留我在家耶?’说时迟那时快,便急道一句‘非他不肯留林冲’六个字千伶百俐,一似草枯鷹疾相似。妙哉!妙哉!盖自非此句,侧写来已几乎不是林冲也。”这是一段很细致、也很深刻的分析。一句话,并无什么特色,但从林冲口中说出,却极富个性色彩,它将林冲处处为他人着想的谨慎周全个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再如林冲在柴大官人庄上遇上洪教头,虽然武艺在其之上,但思虑再三: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我若一棒打翻了他,柴大官人面上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第八回)在了解到柴大官人的意思后,才答应比武,拿出自己的真本事。让柴进满意,同样体现出他处处为人着想,考虑细致周到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