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李义平:什么是真正的经济发展

三、历史证明,扩张性刺激只能是饮鸩止渴,经济下行更多的情况下并不缺钱,缺的是产业兴奋点

每遇经济下行各国政要都容易采取扩张性的政策。在当年凯恩斯主义诞生的时候,就有学者评论,自从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后,西方民主政府再也不用担心由于经济下滑导致本届政府的下台了,他们完全可以花钱制造一次繁荣,然而紧接着而来的是滞胀。

历史证明了上述判断的正确性。首先是面对1929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了一系列的扩张性政策。这些扩张性政策似乎恢复了经济,但复苏的时间却经历了10 年,且在1933 年开始复苏不久,第二次衰退又于1937 年来临了,并且是有史以来最急剧的一次衰退。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是一系列的政府刺激,那次危机不会持续那么长的时间,甚至不会有第二次衰退。其次是上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日本经济由于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及股灾等原因开始衰退。为了阻击衰退,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就是靠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减低利率刺激经济。前后实施了9 次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其中有7 次规模高达1万亿至18 万亿日元。日本政府每刺激一次,经济就有短暂的复苏,但只要刺激政策结束,经济就马上下滑。这种靠打“强心剂”

办法并没有使日本经济真正好转,相反使日本经济更加糟糕了。更次,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与2011 年互联网泡沫有关。

当时泡沫破灭,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的时间很短,实际上只有一个季度,原因在于美联储降息刺激房地产进而刺激美国经济,阻击衰退,但代价是美国次贷危机这种更大的泡沫和更大的衰退。最后是面对2008 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危机的中国政府4 万亿的救市计划。4 万亿的救市计划同样难以超越经济规律本身的制约,虽然短时间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却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产能进一步过剩,特别是被扶植的产业,环境进一步恶化,以及巨额的地方债务,并由此导致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下的极度紧缩政策又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错失了产业提升的良机。目前的经济下行,是“后4 万亿时代”的必然。

扩张性政策为什么其效果是饮鸩止渴呢?原因在于:⑴所以发生经济危机,更多的时候是产能过剩。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工厂停工,原料堆积,制成的产品充斥商品市场。因此,如果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资本缺乏造成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正好在这个时候,生产资本过剩了”。

生产资本就是产能,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刺激性政策虽然可以临时增加需求,但紧接着而来的是更严重的产能过剩。⑵到底是缺钱,还是缺新的经济增长的兴奋点,或者说缺新的引领性产业?显而易见的是,危机时虽然缺钱,但更缺的是具有引领性的产业兴奋点。于是我们看到,走出危机的关键在于一系列创新。马克思曾经指出,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走出危机的契机,讲的正是这个意思。面对当前一些企业的困境,我们经常这样发问,“如果没有创新给你钱又能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扩张性政策更多地注入货币,只能在原来的产业层面上重复地扩展。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靠一国实行的刺激政策是相当有难度的。

 

[1]   [2]   [3]   [4]   [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