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金灿荣 郭振家: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战略意义

精彩导读

○ 习近平欧洲之行是在复杂国际背景下进一步完善中国外交战略新格局,成为中国领导人展示中国理念和自信外交的重要舞台。

○ 从去年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到这次的重要地区欧洲,中国外交点面兼顾,体现的是一套完整和高水平的战略设计。

○ 习近平出访的文化外交模式,向欧洲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真诚和坚定的中国形象,用文化自信唤醒了世界对中国更全面的认识。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结束长达11天的欧洲之行。此次访欧,创下了中国外交和中欧关系方面的多个第一,具有“中欧关系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凸显了中国政府对欧洲战略伙伴的重视,也是新世纪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下中国进行积极外交战略新布局的重要一步。

复杂国际背景下的欧洲之行

习近平欧洲之行的战略意义,需放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来理解。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度雄心勃勃地希望重塑世界新秩序和提前防范下一个挑战敌人的崛起。美国重塑新秩序的构想,在老布什和克林顿两任政府时期积极推动。相较于小布什政府,奥巴马主导下的美国外交呈现出更多的温和外交态势。

然而,奥巴马政府并没有放弃防范挑战者的战略构思。2009年开始,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高调声称“重返亚太”政策,正式做出所谓的“战略重心东移”的外交调整,希望从政治、军事、经济“三管齐下”来推动。政治上,美国希望以美国主导取代东盟在东南亚地区的主导,重返东亚“领袖”地位。同时,美国大力散布“中国威胁论”,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强化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合理性。军事上,美军在全球重新部署,强化三条岛链的布局。近几年,美军还不断强化与亚太多国的军事演习,包括韩国、日本、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经济上,美国2009年11月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简称TPP),希望强化对东亚经济合作主导权,甚至架空运行良好的东盟“10+X”。而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则一直未获邀请,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

中国的对外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开放程度的加深,呈现出了一定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稳步攀升。中国于2010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有预言认为,中国会在未来十年左右赶超美国。中国已经不可能回到封闭的、孤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持续崛起需要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而中国的崛起将以何种方式影响世界,是和平的、还是非和平的,不仅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存在这些疑虑,就连周边国家也不乏质疑的声音。

当前,中国的亚洲政策趋向成熟和稳定,我们被各种力量牵制自乱阵脚的可能性几乎很小,我们逐渐具有了战略主动性。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领导人不仅要高瞻远瞩积极谋划中国的全面外交战略,来确保中国和平崛起的实现;还要积极主动出访,展现我国的外交理念,广交朋友,进一步增强战略伙伴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可以说,习近平此次欧洲之行进一步加深了中欧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和平世界,具有重要的国际战略意义。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