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
——徐洪兴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三、儒学文化在现代社会还有没有意义

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成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由此引发的种种争论,在中国人心里留下的并不都是愉快的记忆。可时移事异,今天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再回过头来平心静气地探究一下儒学文化在现代中国还有没有意义这个老问题,这对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加强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儒学这一地区性的人文资源真正参与到世界历史进程中去为全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应该说都还是有意义的。

探究的目的决不是提倡国粹主义,全盘继承,颂古非今,而在于了解历史,接续历史。一个不吸收其他文化的民族固然很难有所发展,而一个割断历史、抛弃祖先、遗忘过去、不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是注定没有前途的。任何文化都不能截断众流、凭空产生,只有接续传统才能开创未来。人类的历史早已昭示,历史传统的反思与当下意识的追寻,是一个民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两个支点。就前者言,人们总是通过对其前人所创造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想理论的理解和解释,建立起自己与传统的意义联系;同时又在理解和解释中,使传统获得进入现时代的途径和继续发展的契机。所谓途径和契机,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而只是提供借鉴,展现理据,启示方向。这里我仅一方面的例子来说说:

人们在探讨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相结合问题时,大多把注意力放在儒家的伦理道德这一层面,这是有理由的。因为一方面,儒家思想在这些领域里可发掘的资源很丰富;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即“五四”后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传统的人伦关系已经在多次无情的冲击下几乎丧失殆尽,而新的、适应于现代社会的人伦关系却始终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时至今日,我们已陷入一个尴尬境地。当前,市场经济正在中国蓬勃地展开,它固然为我们民族的崛起注入新的活力,但我们也不能不正视“唯市场取向特征”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就人伦关系言,人与人之间正日趋以现实利益作为彼此来往的基础,以功效价值作为衡量关系的标准,人的情感联系和心灵交往则日趋淡薄,各种人际关系大有渐渐被市场关系和业务关系所吞没、所取代的趋势。功利至上的价值取向正使得我们的人伦关系变得外在化、冷漠化。因此往往会令人不时感到有一种疏离、孤立乃至苦闷、彷徨的感觉。我们正处在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古人尝说过,“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当代中国社会的人伦关系亟需重新定位。但如何定位?以什么规范和原则来定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当代人伦关系的重新定位中,儒家所一贯强调的人伦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1]   [2]   [3]   [4]   [5]   [6]   [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