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儒学文化的演变及其现代命运
——徐洪兴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当然,肯定其历史进步意义,并不等于承认“五四”先辈的每一个批判都必然具有思想文化意义上的理性。反之可以说,由于心态上的不平衡和运思上的片面性,“五四”的许多文化批判多半仅停留在激进和空洞的呐喊上,缺乏一种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理性的批判态度。我们自不必去苛责“五四”的先辈,他们有那个时代的特殊语境。这里只想指出一点,由于当时过多情绪化、片面化的批判,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过时的、有害于现代化的,应予以全盘否定。更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误区竟又成了一种共识,反传统遂成为百年来中国反复而常新的强势话语,反传统的思潮也一波接一波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

然而,传统从来就不是你想要不要的问题,它“剪不断,理还乱”。近代以来中国人始终面对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无法完全摆脱传统。而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传统也是中国的传统。你主观上想要摆脱儒学文化,它却并不甘愿接受被简单抛弃的命运,所以它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并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它在中国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虽然丧失了,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上的地位并未随之消失殆尽。时至今日,尽管我们的经验和生活世界已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尽管我们的意识伴随社会总问题的转换而出现认识上的断裂,尽管人类不同思想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日益深广,但儒学文化不能不说仍是汉语世界基本的精神价值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物极必反。这不,最近几年来,“国学”这个词似乎又热了起来。所谓“国学”——如果不去深究其来历而方便地说——也就是指传统文化。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问题了,这其中不仅包括一些政府官员、企业领导,还包括了不少民营企业家,当然更少不了传播媒体。国学热同时还传到了国外。

于是,一个老问题又被人们翻了出来重加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还有没有意义?老实说,一百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或争论一直就没有真正中断过,虽然其程度时有不同。

 

[1]   [2]   [3]   [4]   [5]   [6]   [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