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毕业生郭栋:脚下的泥土是我的人大情怀

  来源:人大新闻网  

      为您讲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4届毕业生郭栋的故事。  

222

 

  穿着印有人大LOGO的T恤,在街头巷尾做做问卷,在政府企业访谈交流,和广场村头的大爷大妈聊聊往事、唠唠家常……这是就读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郭栋大学四年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假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实践之路,既可能兴奋于有机会“赏赏风景,尝尝美食”,也可能苦恼于“问题无人问津,实践难以推进”。一次次真实的体验,让郭栋在大学期间迅速成长。

  “实践让我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多彩。”修读管理与经济两个学位,拥有二十余项各类实践经历,保送至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郭栋眼里,实践是一件有魅力的事情,让他得以在实践中体会真情、分享快乐、砥砺前行。

  “带着真情去、捧得梦归来”

  当被问及为何大学生涯走上了学术实践的路线,郭栋慨然,“我的根源自农村,父辈祖辈都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那片土地见证了我儿时生活的许多有趣经历。”尽管久居城市,回乡的机会越来越少,郭栋早已习惯了每天奔走忙碌、节奏鲜明的都市生活。但只要有涉及农村的课题调研,他都会积极争取。

  

1

 

  怀着对土地的虔诚,郭栋踏上了曾经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的农村,带着自己的真情走向田间地头,在乡野的淳朴气息中学会思考。

  2012年暑假,首期中国人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暨“千人百村”社会调研启动,郭栋和几名同学参加活动,前往河北行唐调研。除了走家串户、通过问卷了解村民的相关情况,他们还深入田间地头、村办产业,了解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情况,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郭栋深深感受到了农民们生活中充满希望和盼头,但也深刻意识到,化解农村之中的各种矛盾实非易事,“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农村问题靠的还是农村的发展。

  行唐之行后,郭栋又独自一人在老家山西吕梁的农村就“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试点村里,每个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都能享受到每天3元的伙食补助。走访了全村村民后,郭栋才知道村里大部分家庭经济都非常困难,许多孩子读完初中后就走向社会,打工养家,难以再接受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可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安心读书,但却不能彻底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实现改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需要村里更多的孩子在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后再来反哺我们的农村。”

  从城镇化下的村庄变迁到农村的民主治理,从村民的社会保障到未来的农村转型,不论哪次实践,郭栋都坚持“带着真情去、捧得梦归来”,并从所在专业学术理论的角度进行思考。“行为精英,心为平民”,多次农村实地调研的经历让郭栋明白了大爱之应在,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人大学子应有之担当。

  “我有一个梦想,让家乡的天更蓝,水更绿”,“我有一个梦想,让乡亲的孩子有学上,让农村的泥土更芳香”,“我有一个梦想,让进城的农民有保障,让城市的生活更宜居”……

  

DIGITAL CAMERA

 

  “只要换种视角,就能感受实践的乐趣所在”

  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重复性的、单调的基础工作需要完成,然而实践并不会因此枯燥,只要换种视角,就能感受实践的乐趣所在。

  大学期间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是在2011年初的第一个寒假,郭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调查”。考虑到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外出务工人员,他把调研的第一站选在了本市的长途汽车站。

  坐着公交奔波近一小时,郭栋走进汽车站后便开始瞪大眼睛搜寻可能的采访对象:大包小包,面有“沧桑”之感,带着外地口音。以此为参照,他锁定了一对坐在车站里吃方便面的父子。经过一番攀谈,郭栋了解到父子都是从陕西农村来本地打工的工人,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父子非常热情地回答了问卷上的相关问题,还说起了他们老家外出务工人员的一些情况。

  初战告捷,令郭栋充满了信心。但随后的进程却变得艰难:采访了来自陕西的父子后,他在车站徘徊了一个上午,许多人都面露难色,不太情愿接受调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回想自己采访的每一个细节,郭栋意识到,“看来是‘斗争’方式不太对”。问卷本身问题比较多,会占用受访者很长时间,可能还会耽误他们的出行务工,应该对他们有所“补偿”。第二天,郭栋带着一些小礼品再度前往长途汽车站,对每一位参与调查的人都赠送小礼品并传达自己最真诚的感谢。调研得以顺利进行。

  

DIGITAL CAMERA

 

  每次实践中,郭栋都努力发现其中的有趣之处,可能是在实践中印证自己“新奇”的设想,也可能是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知识和能力。他曾经通过实践学到了关于城市的水务管理、建筑设施设计,农业方面的农产品良种培育等新知识,也学到了调研所在地的简单方言和特有习俗。“这些都离不开‘善于’实践的过程”,郭栋说,“‘善于’实践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方法和技巧,比如小礼品的馈赠、滚雪球式的调查等等,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加高效高质地完成实践的任务,也更容易体会到实践的乐趣与价值。”

  “辛苦是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

  “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己决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地去学习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大老校长吴玉章的这段话,郭栋一直谨记。

  实践当中,最难的就是和人打交道,特别是让陌生人帮助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大一的暑假,郭栋和同学组成调研小组到山西临汾开展“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调研。为了到典型企业参观了解,他与调研小组的同学一道与企业进行过多次前期沟通,但是屡屡被拒绝;决定直接前往一探究竟,到达临汾城区的公司代理处,企业相关负责人员却迟迟不来;辗转颠簸至市郊的企业生产厂区,又被告知企业负责人刚刚驱车赶往市农业局申报相关项目……就这样,连续几个小时的等待,甚至连午饭都顾不得吃,他们终于等到了企业负责人的到来。可能是有感于他们的真诚,也许是对人大学生的“突袭”感到新奇,企业最终接待了他们一行人的调研。

  

4

 

  调研过程中,除了面对调研对象的冷遇,调研过程本身也非常辛苦。在临汾调研时,为了切实感受新兴产业链发展情况,郭栋和小组成员深入煤企车间内部,在生产车间里忍受着五六十度的高温,体会火苗直窜脸庞的热度,但却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切吓倒,反而感受到了焦炭出炉时蒸汽扑面的壮观。冒着可能被蒸汽烫伤的危险坚持拍照、记录,虽然辛苦,他却表示非常值得,“因为这是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

  凭借着“认真”与“真诚”两个“真”字,在四年的实践中,郭栋收获了大学生创新计划国家级立项、国家发改委城镇化调研成果一等奖、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校创新杯一等奖、校社会实践最佳团队及杰出个人等等一系列荣誉。

  “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

  “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

  “多走走,多听听,多看看,不仅了解社会,还能多一份责任与担当。”

  ——郭栋用这三句话概括他在学术与社会实践方面的心得。勇敢去闯,认真去做,真诚待人,智慧处事,他用一路坚持的实践让自己成长:“有爱、有趣、有担当,这就是我的大学实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