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频道 -> 文化杂谈

根本没有雅俗共赏的读物

《读书》杂志近日遭遇了一场“换帅”风波。先是有媒体刊发“《读书》杂志酝酿换帅”的消息,但随即遭否认。虽然消息真伪还是个问题,却不妨碍它在坊间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波澜。各论坛上,各门户网站的博客上,有关《读书》的一切 —— 诸如立场、选题、作者、文字风格、历任主编等,各种评价和感慨纷纷涌来。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读书》方面和相关人士一直试图澄清,有关的种种讨论却仍然在继续,愈见热烈。   相关新闻:《读书》杂志酝酿换帅

仅仅一个传言便产生如此影响,耐人寻味。据悉,这场风波发生的背景,既有坊间对该杂志选题和风格等越来越多的批评,也有其本身一直面临的发行量下滑的压力。当然,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或许是一致的,但从深层看,这场风波折射出的其实是小众阅读在当前面临的种种困惑和尴尬。

面向小众的出版物、影视节目等,曲高和寡,市场狭窄,经济效益自然不佳。这一“先天不足”使得小众读物往往在困境中苦苦撑持。只要相关的决策者稍一动摇,小众出版物或节目便会横遭斧铖之灾。譬如以央视之财雄势大,也竟然毫不顾惜地砍掉了《读书时间》这档本来颇获好评的栏目。《读书》换帅之惑,也是这种普遍困境之下的一种必然现象。

但是,遭遇批评和发行量下滑,是否就一定是办刊思路的失败呢?笔者以为不然。必须注意到的是,时下已经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社会,虽然最基本的“大众”仍然存在,但“大众”中有许多已经分化为多元的“小众”。时过境迁,一份刊物引得 洛阳 纸贵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如此背景下,定位于小众需要的出版物,尤其需要耐得住寂寞。

龙应台曾经针对报纸副刊的定位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一个多元的社会里,应该会有各种风貌的副刊:雅的俗的、软的硬的、俏皮的严肃的。唯一不可能有的是 ‘ 雅俗共赏 ' 的副刊。雅与俗各有理直气壮的生存权利,但若是为了获得最大量的读者而将雅俗掺杂,只能使一个副刊非驴非马,个性尽失,要吓走不是雅就是俗的读者。”一份报纸的副刊如是,一份秉持鲜明个性的杂志更是这样。不能试图让所有人都成为自己杂志的订户,甚至连大众的普遍称颂都未必应该多么期待。

回到《读书》这本即将 30 岁的小众杂志,在现任主编主持的近十年间,其重“问题”、去“小资”的办刊思路,总起来说应该是较为成功的。不难看出,较之十年前,《读书》的趣味性下降了,但厚重程度的增益也很明显,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加了。当然,其表达的晦涩、文风的矫揉造作和西化等也确实很明显,有些篇目令人不忍卒读或不知所云,对此,编者确实该反思。

《读书》的此次风波,也给出这样一个问题:追求市场效益的年代,小众读物以何种理念和方式生存?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郭之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