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 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统计报告最近新鲜出炉,结果显示,因为去年一年易中天、于丹等人的图书热卖,导致哲学社科类图书的发行量大增,远远超过其它书籍的增长量。而今年以来各大书店的排行榜上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书籍依然高居前列。
看着这样的新闻,稍有常识的人只会联想到从去年到今年我们就没有出版任何有份量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图书,所以才会让几种快餐式的解读类读书长期独占鳌头,而这几种书的畅销无一不是商业炒作的结果。
中国人不读书的原因有很多,但没有好书可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说大家不是舍不得花钱买书,只不过是买回来的书没法儿读。“无错不成书”自然不用说了,各种常识性的错误也随处可见。过去的编辑一年能出版一本书就很了不得,现在的编辑一年编辑几本书是基本的要求。很多书的出版完全是赶时髦,过了这个阶段立刻便变成滞销的垃圾,难怪我们的图书库存量年年创新高。图书出版需要商业化的操作,但过度的商业化会伤筋骨的。
中国的商业化气息真是越来越浓呀!每天走进电梯,见到的都是广告屏幕与广告海报。每天回家也很容易在门缝里发现不知是谁塞进来的从按摩到推销产品到私装电视天线的小广告。打开电视,电视购物节目的狂轰乱炸已经让人忍无可忍。而每次出行,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坐飞机,目之所及都是各类的广告,更多的街道、立交桥、公共汽车站正在被公司或产品冠名……总而言之,我们这个城市忽然商业化的叫人应接不暇——如果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商业化的话。
如果商业化只是在应该商业化的地方无孔不入,虽然会让我们略感生活受到影响,但也无可厚非,但显然商业化的过度泛滥已经让文化无处可逃了。
你听过“新闻寻租”这个词汇吗?说白了就是利用媒介手中的权力来进行权钱交换。记者和编辑本该与采访对象保持合适的距离,但现在记者编辑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宣传策划、利用舆论监督来要挟采访单位、接受采访单位的贿赂隐瞒事实的真相、通过软新闻的方式为企业变相宣传等等,总之记者的形象已经大打折扣。
在国外许多的媒体薪酬体系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对记者也没有明确的工作量目标。也没有老板担心记者拿着工资又故意偷懒不努力工作。在他们看来每个愿意做媒体的都受过很好的教育,都是很有事业心的,在准备接受他们之前都已经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进行过考核,相信每个记者如果对自己的前途有想法,自然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可是我们的许多媒体并不是这样,生生的将记者编辑变成了公社的社员,每篇稿子都要记工分,一个头条、一篇评论都明码标价,智力创作变成了低级的文字加工。
一些大学教授、艺术家以及所谓的文化人对钱的敏感度正在比一个做生意的人表现得更为明显。现在的高校各种量化的考核多如牛毛,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你讲课有多好,而在于你能替系里学院拉回多少钱,解决多少经费。大家也不看你的文章是否有创新,也不会笑话你将一本书简单拼凑后再重复出版。“板凳要坐十年冷”已经是过去时了,大家见面谈得最多的是谁家的房子更大,谁拉了一笔赞助可以供研究中心挥霍一年。人有钱比人有学问、有修养也许更受到别人的尊敬。
我们忘记了很多空间和领域是不能追求商业化的。“商业化”本质上还是更多地应该在经济领域实行,而我们对于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不应该完全用经济学的标准和模式来考量。商业化并不是万能的,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产品提供服务的领域如果也都追求商业利益,造成的灾难将是致命的。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卜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