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3 日 ,星期六,侯耀文的心脏停止跳动,中国相声界又一颗巨星陨落了。
这是个平常的周末,窗外,酷夏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步履匆匆的丁亥年已行至中途;这是个快乐的周末,北京的两个相声俱乐部都在演出,一个又一个包袱令人捧腹大笑。
然而,这似乎更是个哀痛的周末。这一天,深受人们喜爱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悄悄地辞别了身边的朋友,悄悄地飘离了这个他曾经无限眷恋的世界,相声界再失国宝。
“我怀念侯耀文,因为他和他的相声承载了一个已经过去时代的民族娱乐精神。”一位听众说。
去年 12 月,相声泰斗马季因心脏病突然辞世,令人们唏嘘不已。侯耀文与孟凡贵两人在电话中相互安慰,相互祝福。他们希望对方走好,也希望将相声艺术发扬光大:“咱们的相声,再也死不起了!”
没料到,仅仅事隔半年,作为相声界最为核心人物的侯耀文,竟然也这样撒手人寰。中国相声界近年来面临市场冲击,而人才的凋零让相声艺术饱受磨难。
―― 2001 年 10 月 3 日 ,被 马季 先生称作“我心目中的相声巨人”王世臣去世。在经历了 79 年人世的悲欢离合之后,王世臣以其不朽的成就被后世誉为“可与侯宝林并驾齐驱”。
―― 2001 年 10 月 8 日 ,被观众评价为“端庄稳重,不飘浮,不油滑,不小气”的相声名家刘文亨去世,终年 68 岁。
―― 2002 年 2 月 14 日 , 74 岁的高英培去世。作为一位擅长展现天津市民生活的艺术家,他的许多“街头巷尾”故事和别具一格的津式幽默给人们留下无限的回忆。
―― 2003 年 2 月 11 日 , 90 高龄的马三立去世。这位从艺时间最长的相声大师的辞世在相声界留下一片痛惜之声:“中国相声再无民间艺术家!”
―― 2004 年 7 月 12 日 ,郭全宝去世,相声界又失国宝。李金斗感叹:“郭全宝的去世是相声界的一件大事。郭全宝是最后一个和 侯宝林 先生搭档的相声演员,他的离去标志着侯宝林时代的真正终结。”
―― 2005 年 4 月 4 日 ,被评价“说、学、逗、唱各有特色”的于宝林去世,终年 85 岁。
―― 2006 年 12 月 20 日 ,马季去世,人们唏嘘不已:“最后的相声大师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 2007 年 5 月 9 日 ,又一位相声泰斗、“第一捧哏”赵世忠驾鹤西去。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哀悼:“我们真的到了应该为那一代故去的一位又一位的艺术家们认真哀悼的时候了!”
侯耀文走了 这个世界,谁与相声同在?
连同侯耀文在内,短短 6 年时间,我们至少送走了中国相声界 9 位艺术大师,一个创伤尚未平复,一个噩耗接踵而至。
曾几何时,相声,这个诞生于天桥、植根于民间的曲艺形式,伴随我们经历无数风风雨雨,可以说,那在苦难中微笑、在砥砺中宽容、在幽暗中烛照的相声精神,天然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智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影视的普及、小品的盛行、超女快男的迷醉以及各种泛娱乐化和消费主义思潮冲击的今天,相声艺术日渐萎靡,充斥着廉价的笑声。而一个又一个相声大师的离去,让我们对这门古老艺术的凋零倍感伤痛:“中国的相声时代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
伤痛与惋惜之余,我们应该想到些什么?
“天堂里,咱还说相声。”这是广大厅中写给故去的相声艺术家们的真诚祝福。此时此刻,与其说我们在怀念侯宝林、马三立、马季、侯耀文,不如说我们更怀念那个娱乐属于相声的年代。
相声新生代谁来“接棒”?中国相声仅有一个郭德刚是不够的。巨星在陨落,新星却尚未诞生,相声精神在消亡,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果我们不及时唤醒相声的救亡意识,很可能在多年以后,我们就会遗憾地对后代们说,同古琴、木卡姆、昆曲等等一样,相声也在成为濒危艺术。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李 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