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孽回首 2006 年中国高等教育界,有 10 位教授为公众贡献了不少精彩的话题,他们的言论引起了争议,也值得人思索 。
“文化奶妈 ”——— 于丹
于丹何许人也?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新闻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单单这两个头衔已经让人肃然起敬,但真正成就于丹大红大紫的,还是央视 “百家讲坛”。在这里,北京 师范大学 教授于丹因解读《论语》心得而突然爆红,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娓娓道来其从《论语》中获得的 “为人处世之道”。有人认为于丹讲的太过简单,中国进入文化奶妈时代。对此,易中天在博客里专门为于丹进行了辩护。
“学术超男 ”——— 易中天
在 2006 年的学术界和出版界, “易中天现象”无疑是道亮丽的风景。由于绘声绘色地将汉朝、三国的历史展现在普通大众面前, 易中天 教授在 “百家讲坛”节目中一炮而红,并且受到一大帮 “易迷”的疯狂追捧。借着这股气势,《易中天品三国》以无底价的竞标方式招标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以 “55 万册首印,版税 14 %,三年内保证该书发行不低于 20 万册”的条款中标。不过,易中天在被 “易迷”们狂热追捧的同时,也受到学界和传媒的指责。最主要的质疑是:历史应该如何被讲述?易中天名利双收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不公平?
“哭穷教授 ”——— 阿忆
在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中,北大副教授,著名主持人阿忆在节目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人类社会分出阶层并不可怕,分出阶层利于激励勤勉、鞭策后进,这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配制度的基础,可怕的是,高阶层对低阶层没有关爱。”这本来和北大的收入没有直接关联,但网友的敏感神经被触动。他们炮轰阿忆 “要把财富全给精英,让劳动人民饿着”。转而,网民开始指责其作为教师 “整天主持电视节目,做电视节目嘉宾,不敬业,道德和人格十分可疑。”阿忆决定反击,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列出了自己在北大的收支,结果是 “入不敷出”。阿忆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不想办法增加收入自救,仅凭学校发的那点工资能不能活下去?实际上阿忆坐拥 300 万豪宅, “哭穷”哭得很是勉强。
“弃龙教授 ”——— 吴友富
作为炎黄子孙,国人一向以 “龙的传人”而自豪。而 2006 年 11 月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友富 教授的一番 “弃龙”高论,却让举世惊诧。吴友富认为, “龙”的英文名字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因此, “考虑到 ‘ 龙 ' 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局限性,容易招致别有用心的歪曲”。故而, 吴 教授 “大胆”提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在顾及历史因素的同时,考虑当代的时代特色,考虑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文化特色与特征。此外,还要有所考虑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也就是说,提出龙不再作为中国形象的标志。
“北大克星 ”——— 丘成桐
丘教授是当今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 1983 年,他获得素有数学 “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是迄今唯一获该奖的华人。继前几年坦陈国内科研领域诸多弊端之后, 2006 年他又出惊人之语: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 “大部分是假的”、北大是以虚假的 “引进 全职 教授”骗取国家数以亿计的教研经费。继而与北大展开了长达几个月的 “丘 — 北之争”。这样尖锐地 “炮轰”北京大学,在以前并不多见。正由于丘成桐的身份非同小可,针对的又是中国最高学府,他的这番话立即在海内外引发巨大反响。有评论认为,不谈其与北京大学孰是孰非,至少他为 “中国学者过度追求名利,不踏实做学术”这一思想主旨老而弥坚的斗争勇气十足可嘉。
“性学专家 ”——— 李银河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李银河 教授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她关于性观念的言论,常有惊人之语。比如,李银河在其博客中,认为中国刑法中的 “聚众淫乱罪”将所有三人以上的性活动规定为非法,而此法律已不再适用。她认为,这个法律条文与宪法保护的公民的人身权利(其中包括性权利)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李银河倡导尽早改变这一过时法律。在道德方面上,李银河认为换偶与婚外恋、包二奶的性质不同,她觉得换偶是男女平等的,也不违反婚姻道德。而且,对于 “情色六月天”创办者被判无期徒刑一事,她也勇敢地站出来说 “有违法律的公平”,并称 “中国还没有走出性的中世纪”。 李 教授的言论能够成为公开话题,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社会在 “性”方面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
“全裸教授 ”——— 莫小新
9 月 14 日 ,国内首家 “人体文化艺术研究所”在常州揭牌成立,来自北京、重庆等地的学者进行了首次大型学术研讨。在此后一场以 “人体艺术 与人性意识教育”的现场教学研讨会上,身为中国首家人体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的莫小新主持了这节实践课,在课上,莫教授做出了一个让在场所有人士惊愕的举动 ——— 当众脱光衣服,赤裸着身体向几十名学生及老师阐述自己对人体艺术和人性文化的理解。据说,在讲述人的身体特征时,莫教授告诉大家, “我的情绪可以反映在自己的身体上,只要一上火一着急,大腿就会起疙瘩。”众目睽睽下,莫教授接着做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脱衣全裸举动。
“文化商贩 ”——— 张颐武
在《新周刊》专题 “如何贩卖中国文化”中,北大中 文系 教授张颐武在接受采访时又有惊人之论 ———“要创造出一套对中国梦的文化想象,章子怡就是。这个小姑娘小时候看电影肯定也觉得那些好莱坞明星都不可企及,但现在,所有的大明星都在电影节上跟她平起平坐,这些大明星们都对她说:你是未来之星。这就是中国梦。世俗文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一种低端、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 ……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张颐武的言论随后被《华西都市报》断章取义,在网上引起激烈讨论,反对声一片。但也有学者认为张所说的章子仪、孔子都是一个文化符号,张传达出的有意义的信息被忽略了。为此,张颐武在博客上发表声明说, “我只是希望我们的文化通过大众文化被世界了解 …… 我觉得有理智和智力正常的人都不可能认为我在说 ‘ 孔子不如章子怡 '” 。
“玄幻杀手 ”——— 陶东风
首都 师范大学 教授陶东风 2006 年 6 月 18 日 在博客中抛出 “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的言论,对时下正火爆的玄幻小说 “开炮”。 陶 教授称以《诛仙》为代表的走红玄幻文学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 “它专擅装神弄鬼”,其所谓 “幻想世界”是建立在各种胡乱杜撰的魔法、妖术和歪门邪道之上的。他还称, 80 后玄幻写手本人价值观的混乱,导致了作品缺乏人文精神。陶东风还称,电影领域中的《神话》、《英雄》、《无极》等,同样都是装神弄鬼之作。 “可以说,装神弄鬼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一个怪现象。”陶东风的文章立即遭到玄幻作家极力反击。但也有人认为 陶 教授发起的这场争论,对于反思中国当下的玄幻文学还是很有意义的。
“黑哨论者 ”——— 郑也夫
郑也夫的一句话,让一片安宁祥和的社会学界波澜顿起。 2006 年 8 月 2 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质疑文章 ——— 《二流学者何以当选学部委员 ——— 质问中国社科院》,说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景天魁是二流学者。此后,郑也夫接受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更让其他同行惊诧 ———“社会学界其实和中国足球一样,也有假球、黑哨之类的,好不到哪里去。”该论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热议,网上叫好声一片。在中国学术界,公然质疑对方学术水平已属罕见,更何况被点名者还是新当选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 这一头衔被视为是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