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的男人是胆怯的
吕方推荐
可能是那段最穷的日子里面留下的记忆,我至今也是非常喜欢这么炒的菜,妈妈称呼我是豆瓣大王;也正是那时起,我一直很喜欢吃莴笋尖。这样算下来我一般两天花费在中午和晚餐的费用大约是5元钱,早餐有的时候不吃,有的时候花费1元钱;一个月吃饭最少都要花费180元钱。剩下的大约60元钱去维持其他的一些必要的开支,比如,自行车的维护、电话费、仅仅的一点点娱乐费、洗衣粉等等。反正那段日子是从来不敢买衣服,也不敢去找朋友。因为一旦我请客吃了一顿饭,在成都即使再便宜的饭也要花费起码20~30元钱,这样我这个月就很难过下去了。
有的时候,快邻近下个月发工资的日子了,可是还有4天,身上几乎就只有几毛钱了,我没有办法也只有去银行从仅仅余下的40元中,取出30元来用。本来也就没有钱买一辆好点的自行车,我来成都后就买了辆二手的。二手车经常出问题,刹车不灵,轮胎老是漏气。记得那时我遇到轮胎没有气无法骑的时候,即使路边身旁就是修理自行车的小摊,小摊提供自己打气一毛钱和别人帮打气两毛钱的打气筒。可是,我舍不得去用,我通常是推着没气的自行车步行一段路去找到成都设立在十字路口的 " 便民箱" 里面的免费的打气筒---就为了节约1毛钱。
我也常常为了节约下一顿饭钱,而经常跑到一个亲戚那里或者同学那里蹭饭吃。有的时候没有什么事情跑到那个也是单身的亲戚那里时,他已经吃过饭了,于是就让我自己用剩下的菜下点面条吃。即使这样,我也觉得不错,因为我可以节约下一顿饭钱了。
可是在经历一件事情之后,我再也不去蹭饭吃了。
我经常去一个大学同学那里蹭饭吃。他毕业分配到了成都电力局,算是很好的国营单位。自然他的整体收入和福利远远好于我。他们住在单位的招待所里面,条件还不错。那时他工作也挺闲的,于是我和他经常在春熙路上神游,也一同在蜀都大厦的草坪上和城市打工者一起看大屏幕。我和他一起吃饭,通常都是他买单,因为我的确是无法买。而他也或多或少的从这方面显露出一些不易察觉的优势。有那么一次我们周末去吃饭,在一家普通的餐馆,我们吃完后大约是25元钱。那天,他一吃完就要我买单。我真的觉得很尴尬,因为我的身上就仅仅有45元钱。后来我和他一人付了一半。我心里面觉得犹如压在千斤顶下般地难受和压抑,因为由于这顿饭花了较多的钱,我这个月的最后几天将会非常的拮据和困难了。从此我就从来不主动去他那里蹭饭吃了,即使有事情过去我也在吃饭前离开。还有那么一次,在我的记忆里更加的清晰。
我、他还有另外一个在国营红明厂的同学,我们三个人在一起小聚会。那天他提议我们去成都春熙路口的太平洋百货上面的美食城,我们一起在好几个美食窗口停留了下来,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都不轻易敢点餐,因为这里任何一样的价格都可以足够我吃上两天。
我和那个同学躲躲闪闪,都支支吾吾地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任凭服务小姐在那里热情万分,极力推荐。后来我们终于在他看中的几个品种的窗口停下来,并点好了。我特别清晰地记得当服务小姐报出了当时我们总共的餐费大约是七十五元钱。我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一瞬间的情形。我和另外一个同学都不由自主地往后面退,仿佛前面有一股无形的气流将我们推走。他在后面说: "退啥子退嘛啊,好多钱嘛。"那一刻,我他妈的真的恨不得立即转身就逃离这个地方。
在成都,我也有一帮以前高中时候的同学,他们要么先来成都发展,要么毕业于重点大学进入了好的公司,要么靠父母的关系进了电视台。而每次他们聚会吃饭,我都非常窘困,他们都不要我买单,甚至是AA也不要我参加。我真的觉得特别的难受,一个大男人和一群女孩吃饭,却是女孩来买单。我觉得自己真的不算是一个立足在社会的男人,偶尔看见她们钱包里面成叠的钞票,我心里面真的是既忌妒又羡慕,内心甚至还浮现出一个声音:要是可以给我两张钞票,该多好!我知道这样的想法真的不是男人,可是,我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赚钱。我甚至想到了去街头卖唱。我想那段时光,城市里面拉三轮车的都比我有钱。
在北京的日子我爱上了咖啡。通常我去Starbucks多一些,和KerryCenter、国贸和招商局大厦附近Starbucks的店员混的非常熟。一杯GrandCappuccino大约要人民币二十五元,我是咖啡发烧友,经常得一天两杯才过瘾。
而我记得第一次喝到可乐大概在1996年5月份。我一直近乎吝啬的节俭我的钱,自然也从来不舍得花2元钱去买杯可乐喝,那时,这样价格的饮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种奢侈品。我也从来不知道,在电子科大看到情侣们端着的可乐会是什么滋味。直到有一次和几个舞友跳舞出来,他们要请两个女孩吃"冷淡杯",于是我们去了电子科大里面,大概就是女生宿舍楼右边餐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