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人的生活需要空间,需要心理生活空间。爱情没有空间便会起冲突、闹别扭;生活安排得太紧张没有空间,就变得焦虑不安;人际关系上如果没空间,则会造成许多纠纷。空间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应怎样开拓空间呢?现在我们来看看禅家的看法。 宽容是性情的空间 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懂得宽容别人,自己的性情就有了转折的余地,不容易发脾气、闹别扭情绪,而跟别人起冲突。佛教里头,有一尊菩萨叫弥勒佛,在经典上祂的原名叫 “ 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 ,这尊佛代表著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中可以看出全部的弥勒法门:他笑容满面,肚子大大的,表现了宽容的生活智慧。据禅学典籍的记载,弥勒佛会经在中国示现过,他就是布袋和尚。他平常提著一个布袋,手持禅杖,四处化度有情众生。虽然到处弘法很辛苦,但他每天都是笑容满面的,充满喜悦自在。他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人生的达观与宽厚。听说,弥勒佛的造型就是依照布袋和尚的样子雕塑的。它透过象征式语言,表达了深奥的弥勒法门:笑容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愉悦的心情,方耳象征著福气,大肚表示宽厚能容。 于是,当我们拜佛的时候,就在佛像中看到宽容、平直和开怀。就在礼拜之中,自己成为弥勒法门的实践者,也就薰习了宽容、喜悦的福气。我们在礼拜弥勒时,受到甚深微妙的启发:生活之中肚量是为重要,它给我们广大思想空间、无量的性情空间,更给予我们无尽的欢欣。布袋和尚说: “ 我有一布袋, 虚空无罣碍, 展开遍十方, 入时观自在。 ” 好的肚量就像他所谓的大布袋,展开在像遍十方那样宽大,那才有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任由自己优游,生活得自在,到那里都可以契机应缘,都可以和谐圆满。 宽容使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同时能引发别人的迴响。禅宗有一则知名的公案:古代一个禅院里的老禅师,有一天晚上,他出来院子里散步,发现墙角那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出家人越墙出去溜达了。这位老禅师便走过去那里,把椅子移开,自己就地蹲著。过一会儿,果然有一位小各尚翻墙,踩著老和尚的背跳进院子。学生看到自己刚刚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便惊慌失措,张口结舌。这时,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 “ 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裳。 ” 这位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自己不陷于气急败坏,学生也因为老师给了他冷静的反省空间,而发生醒悟。嗣后,老禅师也没有再提这件事情,可是所有禅院的弟子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没有人再越墙到外头闲逛。这就是禅师的肚量,它提供了师生之间互动的空间,也孕育了教育与成长的机缘。 禅者以空的行持,换来了性情的空间。人如果能实践宽容,知道在性情生活上看出空间,在生活上便显得十分微妙,处处顺利和融洽。当老板的懂得宽容伙计,便能激发他们工作的意愿和创造力;身为一个主管若能懂得宽容之道,便有了带动群策群力的禅机;一个老师知道宽容,就给学生带来教育的机会。一切都是性情所发生的力量和感召,它是宽容所孕育出来的高贵性情。 从容是作息的空间 禅认为最庄严的生活态是从容。人若能保持一点从容,作息就能游刃有余,所以说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打个比方说,你要为一个团体作演讲,一定要把时间控制好,才有安定的心情演讲。倘若把时间预估得太仓卒而迟到,以致礼堂都坐满了,讲者自己还在赶路,那就免不了慌张失措,心情大乱。做任何事情都一样,没有充裕的时间,就会破坏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到休息的安适。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生错误,追根究底是因为匆忙。他们忙著赶公共汽车而发生意外,睡得太晚而来不及吃早餐:匆忙中不是忘了带办公室的钥匙,就是遗失了重要的文件。甚至长期的紧张,带来身心上的疾病或倦怠。所以要想作息正常,就必顺注意安排时间。心理学家曾经作过研究,发现甲型性格的人总是匆忙忙,做起事情来像急惊风一样。这种人血液时的化学平衡不好,胆固醇也比一般人高,六十岁以前得心脏病的人有百分之九十是属于甲型性格的人。他们的通病是忽略了作息安排,未能把握时间,让自己有个缓冲的空间。至于乙型性格的人,则比较从容,他们比较能够安排时间,不急不徐,所以血液里化学平衡较佳。由于他们能够冷静思考,善用智慧,因此真正能够能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人,不是甲型性格的人,而是乙型性格的人。然而,一般人一眼看过去好像很魄力的甲型性格者,一时之间好像很有效率,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把握,只稍过一段时间,他就失之交臂,因而他常常掌握不到那些成功的。 戒律是自我的空间 许多人常常这么想:我就是我,我的 “ 自我 ” 是如如实实的存在著。我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我想做的一切。但事实上,这个我未必是自由的。比如说,我们聆听一场演讲,觉得说的很有道理,甚至完全信服。听到激昂的慷慨处,便发生盲目崇拜,人云亦云了。这时演讲者说,这是他的自由;听讲者也说这是他的自由 —— 请问,如果未经清醒的思考,能算是自由吗? 禅者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经过禅定,做到 “ 外离相 ” (不被外在的现象所蒙蔽), “ 内不乱 ” (内在的独立思考),就不能算是自由。佛陀在《湼盘经》中告诉他的弟子,要保持自由的思考必须遵守四个法规,那就是佛教徒必须恪守的 “ 四依 ” 戒律。 第一个法则是依法不依人。人应该依赖真理,而不依赖个人;因为依赖人会造成个人的盲目崇拜,会造成自我的迷失和知性的退化。人类只有崇尚醒觉的思考和圆满的直理,才可能步上康庄大道。 第二个法则是依义不依语。我们读书思考,研究学问,不只对著知性的知识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体验其中的精义,把它变成我们生活的能力,这就是禅师家所谓的 “ 得义忘言,得鱼忘筌 ”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言本身是具限定性的,而所要表达的意义是非限定性的。语言可能用闽南语表达,可以用国语叙说,言语的种类虽有差别,但它们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是真理;它充满于宇宙天地之间,是一切有情众生所共同受用的。此外,语言是很容易引起误会的东西,因为他经常表现得不够精密,所以我们要善听别人的语义,了解别人,宽恕别人,增进彼此的了解,这样就叫做义不依语。 第三个法则是依了义不依了义。每个人应追求圆满的人生,要注意和谐与圆融,更要注意了解人生的究竟,从而解脱种种烦恼、苦闷、偏见和贪婪,使自己过著恬淡丰足的人生。贪婪和多欲是不了义的思想,追求享福是不了义的行径。恬淡是了义的态度,布施是真正丰足的根源。 第四个法则是依智不依识。生活必须依赖智慧和创造力,它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保证,也是维持独立思考的凭籍。知识是死的,它只是小小的工具;意识是靠不住而且容易错误的。真正能给予我们指引的是善用知识和意识的智慧,所以说要依智不依识。 透过四依这四个思考的戒律,我们就能发慧,就能清醒,就能不断地成长。因此 “ 四依 ” 是自我成长的空间。 生活的戒律是维持生活正常、身体健康、获得正等正觉的保证。佛陀在快要圆寂的时候,弟子们问道: “ 老师寂灭之后,我们要拜谁为师? ” 佛陀说: “ 以戒为师。 ” 这是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所熟知的典故。佛陀告诉他的弟子,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生活格律。它能使自己坚强起来,使自己自由,不被物欲和一切诱惑所奴役。它是维护自己不致迷失的木栓。此外,一个人若不能为自己建立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健全的生活规律,就等于失去戒律。他们工作上就容易出错,身体容易生病,情绪显得不安,在思考和判断上也变得不正确。 生活的戒律,能帮助我们自我控制,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而避免沦为境界或物欲的奴隶。就拿娱乐为例,每天下班回家,最普遍的消遣是看电视。当你在看电视时,究竟是自己在消遣电视,抑或被电视消遣呢?这要看你是否守戒律而定,守戒律的人有选择,有分寸,他是主动的享受者。净空法师曾说,懂得看电视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不懂得看电视的人,执迷于电视节目,反而被电视消遣了。一个有戒律的人,他永远是一个主人,他是一个生活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他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自制和禅定,他不会被境界、色相或物欲拖著走。 布施是实现的空间 每一个人都要懂得布施,因为它就是生命实现的一部分。布施就是帮助别人、安慰别人、照顾别人、服务社会。布施,就对象而言是一种给予和牺牲,但就本人而言却成为自我成长和实现的空间。人若拥有很多东西而不顾意去布施,便体验不出自我实现的喜悦。我们所以感到丰足有意义,是因为我们能有所贡献。 每个人都应依照他的能力去布施,去为社会做些有用的好事。布施就在生活中表现,就在工作中表现,当我们辛勤的工作,把人待好,把事做好,把生活过得恬淡喜悦时,我们同时为自己和别人布施,布施使自己和别人在生活层而上得到圆满交会的禅悦。 禅宗典籍中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三个人,觉得自己生活不快乐,便一起去拜访无德禅师,希望老禅师指点他们快乐之道。禅师见了他们,便反问 “ 你们要得到什么才会使自己觉得快乐? ” 第一位说,如果我能享天伦之乐,有融洽的感情,就会觉得很快乐。第二位说,如果我有很多钱,富裕会使我快乐。第三位说,我希望有权势,当了大官,别人看得起我,就会很快乐。禅师听罢,便告诉他们说,难怪你们都不快乐。你们不停的向外追求,心里头就产生了匮乏。追求情,在心理上就有了缺乏温情的感觉;追求财富,就产生财物不足穷困;追求权势,便引起对权力的渴求。 禅师接下去说,人若不懂得布施,便不会体验到自己的富有。自己不懂得奉献感情,天伦之乐也就培养不起来。自己如果不好好做一番事业。为社会服务,权势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不能奉献,就会穷困得捉襟见肘。切记呀!只有布施才能让你感到富裕和自我实现的快乐。 人之所以生活得有意义,有快乐,有丰足感,是因为他能布施,而不是处心积虑想要占有。布施给自己一个实现的空间,因为他知道要努力工作,为社会服务,他知道要肩负一个帮助和安慰有情众生的使命;在那努力的目标之中,他发现了生命实现的空间。 禅定是智慧的空间 心里平静、安定的人,较能运用他的智慧,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因为禅定给智慧提供了孕育的空间。禅定是指自己不被外界色相所诱惑,不被自己的贪婪、嗔怒、愚痴、傲慢和疑心所牵动,维持醒觉的状态,这时我们能张开法眼,看清一切,打开智慧之窗,绽放醒觉的光芒。人必须有良好的禅定,在待人做事上才能把握分寸,处理得当,特别是在教育工作方面尤为重要。举个例子说,我的学生之中,有些已在中学任教多年,有一次,我们讨论教学突发事件,有一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说:如果你在上公民与道德课,跟学生谈到道德的重要性时,有一位学生突然带著反叛与不屑的态度,反驳老师说, “ 别骗人啦!道德有什么用,道德值几个钱! ” 请问老师,这该怎么处理?我很好奇的反问大家。有一位学生说, “ 学生不尊师重道,不守教室秩序,送他到训导处去处理。 ” 我说, “ 我不这样处理,我不理会他,继续讲课。 ” 这时,我给这个突发事件一个空间,让学生冷静下来。到了下课,或者更适当的时间,用自然的方式把孩子叫到身边来,你问他, “ 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讲述的内容好像袭中你的情绪,你一时冲动顶撞,我可以原谅。但是,我很关心你是否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助?你愿意跟老师说说吗? ” 我知道大部分的学生,这个时候会很理性地说出原因。有时候,就在这样一个突发事件中,老师了解了一个学生,救助了一个学生。 老师能冷静下来就是禅定,能理智地关心孩子便是真慈悲。能保持禅定的老师,才不会被学生一时的顶撞所击跨。能修行禅定的父母,自然不会被子女一时的冒犯所触怒。人只要被冒犯触怒,便失去了空间。 老师要像一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英雄。永远给学生的空间,然后又仁慈地对学生说; “ 我很关心你,告诉我,也许我们可以设法解决 ” 。在这种慈悲的空间下,经常会有学生扑到老师的怀里,述说自己的委屈和不幸,就到心酸处,眼泪会夺眶而出,有时老师也会感动得落泪,真是 “ 常使英雄泪满襟 ” 啊! 禅者认为待人处事,要保持不被境界所牵动的态度,要保持不被贪欲蛊惑的定心,要保持不被冒犯所激怒的平静,这就叫禅定。宋朝学者苏东坡,有一天在学禅上有所领悟,便写了一首诗: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 写毕,便差遣他的书僮送给金山寺佛印禅师。佛印看罢,便在上头批了字,要书僮带回去。苏东坡收到回信,心想佛印一定会大大的赞美那是一首好诗,于是急急拆阅,没想到佛印竟然批著 “ 放屁 ” 二字。他不禁动气了,于是渡江来金山寺,要找佛印理论。据说佛印有神通,早就在江边码头等他。两人一见面,苏东坡便责问佛印,而佛印却轻描淡写出的说, “ 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了吗?怎么会被放屁二字吹过江来呢? ” 苏东坡哑然无语。 单纯是喜悦的空间 一个人若能以单纯的态度待人处世,便能保持喜悦;而单纯的心志,更是专注工作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它能给自己一片生命实现的空间。单纯的人不起疑,不与人计较,自然有单纯的理念去工作、去生活。单纯可以说是人类才智的一部分,有了它才会有成就、有快乐。 庄子《应帝王》篇里,讲了一则很能发人深省的故事说,北海有一个帝王叫儵(音疏),南海有一个帝王叫忽,儵和忽交情很好,经常约定在中间一个帝王浑沌那儿见面。浑沌是很单纯的,他们需要什么,浑沌就给他们什么,要做什么都让著他们。日子久了,儵和忽很感激浑沌,便商量要送个礼物给浑沌。但是浑沌什么也不缺,因为他知足常乐。最后,他们发现浑沌缺少七窍,好让他尝用美味、分辨美色,于是合力为浑沌开窍,一天开凿一窍,七天开成了两眼、两耳、两个鼻孔一个嘴巴,结果,浑沌竟然死了。 这是一则以象征式语言表达的寓言,儵和忽代表著计较眼前的得失而忽略生命的圆满,浑沌代表单纯与宽容。最后,浑沌被开了七窍之后,竟然死了,那是因为有了七窍之后,便开始有了分别心和计较,所以浑沌已经不再是浑沌了。就禅的观点来看, “ 开窍 ” 未必是什么好话,更不是什么好事。 单纯不但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同时也是喜悦自的根源。单纯的人心理平静,待人和气,所以无往不利,单纯的人性情纯净,所以能保持真正的睿智。 生命的实现 生命的实现与生活的开展,需要宽广的心理生活空间,因此, “ 放下 ” 和 “ 空 ” 是每个人所必需的生活艺术和智慧。以上我们总说起来,宽容是性情的空间,从容是作息的空间,戒律是自我的空间,布施是实现的空间,禅定是智慧的空间,单纯是喜悦的空间。有了这些空间,便能发现 “ 真我 ” 的妙用。这就好像真我原先被许多障碍所遮蔽,现在透过空与放下的修持功夫,真我就如如地呈现出来,如实地存在著,那就是见性,就是 “ 现在如如实实的本来面目 ” 。当我们放下一切障碍时,我们发现自己就是 “ 新如来 ” 。 这个新如来在现阶段里,仍然脱离不了生活,他还没有真正的圆满和寂灭一切色相,他必须回向到生活层面,好好地生活。也就是说,当自己一旦从上述六种空的法放下一切尘劳和障碍时,自己开始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他知道自己应如何如实的生活。 了解自己而又能接纳自己的人,必然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过实现的生活。他的贪、嗔 、痴、慢、疑五种损害心理健康和破坏生活智慧的毒素开始消失,他活得既自由又充实。他深深知道不追求自己能力所不及的目标,不定下不合理的抱负水准,因为那是破坏生活平衡的关键。 现代人有一种通病,普遍不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理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 —— 这个目标是比较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订出来的,所以每天要受尽过劳和疲惫的折磨。 人如果生活在跟别人比较之中,期待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那就不是为自己而活。他慢慢地迷失了自己,否定了自己。成天乞讨别人掌声的人,必然是赤贫的、空虚的。于是,生活变成一种负担,而不是实现与享受;是一种无奈的苦闷,而非喜悦和充实。所以,人贵在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生活,那才是真正的喜悦。人彼此都不相同,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平庸;有人的强壮,有的人羸弱;每个人的性向、能力、经验都不相同,禅家称这些既存的事实叫业力,心理学上称为潜能。每一个人都应该依照自己的潜能去实现,去发展,那才有真正的快乐。每个人生命实现的目标不同,但是实现的喜悦却相同,都在绽放著生命微笑的香气。 接纳自己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一生好像玩桥牌时手上所握的一副牌,这就像艾森豪所讲的故事一样。他说,他小的时候,有一天跟母亲和兄弟姊妹一起玩牌,他的手气不好,每一次抓到的牌总是很差,于是不停的抱怨。这时,他的母亲很严肃地对他说,你要懂得玩牌的意义。玩牌是要把你手中所握有的那副牌,不管是好是坏,要把它打到淋漓尽致。人生也是一样,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之八、九,你要把自己所能掌握的环境和条件,发挥到最高效用,不能逃避,也不可能重新换一个情境。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友期间,他担任统帅与纳粹作战。作战到最难苦的时候,他总是想起他母的庭训,把手中能掌握的一切作条件,作充分的发挥,那是他之所以能转败为胜的原因。 禅家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得度,公务员在克尽职责为国家社会服务中实现,商人企业家在创造财富中实现,工人在提高工作品质中实现。各行各业,都是在实现自己的业力。人能够接纳自己而实现自己,那就是妙有。实现的结果,使自己真正感到喜悦,因为那已从自己的业力中解脱出来,而生命的实现本身即是妙有。 唐朝的洞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在云岩禅师那儿悟道之后,便向老师辞行,要到各处参学。云岩为洞山送行,到要分手的时候,洞山便问: “ 将来如果有人问起你的禅风,我要怎么说? ” 云岩只对他说: “ 就是这个。 ” 洞山沉思了一下,不解其中意思,正当要问个明白时,云岩回头便走了。于是,洞山一路走,一路想著 “ 这个 ” 。有一天,洞山乘渡船过河,看到河面上映现著自己的倒影,就好像超越出来看到自己一样,他恍然大悟 “ 这个 ” 的要义,于是写下有名的洞山偈说: “ 切忌从地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这么会,方得契如如。 ” 这道偈子的意思是说,千万不要追求虚荣,追逐利权势,这样会背离自己越来越远。人必须发现自己,而不要追逐那虚幻的我相(自我的倒影),只有从虚幻的倒影中觉醒过来,才能看到如如的自己。 祖师禅和如来禅 禅者认为,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实现的生活。这个由空而走向醒觉的自我之路,就是 “ 大死一番,再活现成 ” ,就是禅者所谓真空妙有了。 沩仰宗的开山祖师仰山禅师,有一天问他的学弟香岩说: “ 你学禅这么久,到底有什么心得呢? ” 香岩便告诉他说: “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 于是仰山告诉香岩说: “ 师弟呀!你只懂得如来禅,即不懂得祖师禅。 ” 于是香岩又说: “ 我有一机, 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 别唤沙弥。 ” 仰山听罢,很高兴地告诉他们的老师沩山说: “ 真高兴呀!师弟也懂得祖师禅了。 ” 如来禅讲的空(贫),是要放下一切虚幻和对色相的执著。祖师禅讲妙有,要如实地实现,看到真正的自己(伊)。那真正自己的实现,就像一朶花一样,无比的自在和喜悦。当我们如如地接纳自己,而投法于喜悦自在的生活时,我们发现周遭的一切是情众生,和自己是平等而同在的,一切众生都在露出实现的微笑。 ——摘自《 禅 · 生命的微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