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网上人大校园文化部主编 | 二OO五年 | 第一期 | 总第四期 |
![]() |
![]() |
![]() ![]() |
![]() |
||
“山隅之石,得利斧,精雕琢,可成玉,光芒四射……”每个周末,贵州省息烽县西山乡文安村这所被弃置的小学内总会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读书声飞出教室,在群山中回荡,启恒学堂开始上课了。
群山中的启恒学堂
2003年7月,肖沛军、曾迎春、刘时咤三人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9月,一起来到贵州息烽——他们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服务地。 分配在息烽县西山乡政府工作的肖沛军刚来就接手作一个当地贫困学生的调查。调查中他发现,这里的孩子由于条件所限,没有上过音乐、美术课,传统文化的基础一点儿也没有。于是,他与曾迎春、刘时咤商量,利用周末办一个辅导班。 几经斟酌和选择,最终校舍确定在西山乡文安村一所撤并后弃置的小学内,起名为“启恒学堂”。可老乡们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们……快过年了,趁着家家户户办年货的时间,三个人分头去一家一户动员——“我们不是教孩子课本上的东西,而是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表达,教他们唱歌、跳舞、画画,教他们做自强不息的山里娃。”一遍遍解释,一次次接受质疑。“免费上学,哪有那样的好事?”“ 你们该不会是人口贩子吧?”比起每天几十公里泥泞的山路,老乡的不信任更让他们格外沮丧。 这些都动摇不了三个人心里那种要做一件事情的激情。春节过后第三天,揣着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几百块钱,肖沛军和曾迎春去了贵阳,为辅导班购置书籍和体育用品。他俩只顾埋头买书,竟差点花掉了返程的车费。
2004年2月7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启恒学堂终于开学了。许多村民们带着扫把、锄头和铁锹,自发赶来清除积雪,铲除杂草,打扫教室卫生。 从村主任家搬来电视机,从村支书家借来VCD,鼓舞人心的《解放军军歌》《运动员进行曲》响了起来,孩子们怯怯地来了。“开学”第一件事,就是教孩子们读“堂训”:山隅之石,得利斧,精雕琢,可成玉,光芒四射;鞭溪之水,取锄镐,深掘沟,亦成流,绵绝千里;谢芹之才,获佳遇,苦磨炼,方成梁,豪情万丈。听着孩子们稚嫩却洪亮的读书声,他们仨激动得眼睛湿润了…… 看着阳光下的孩子们,他们心里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动。登记完孩子们的名字后,他们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近40个从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孩子们汇聚到了一起,这不仅是一种新鲜,而且是一份责任和信任。 军训是启恒学堂的必修课,在西山乡武装部长的训示下,激动万分的孩子们每一个科目和每一个动作都做得相当认真,哪怕只有八九岁的孩子,也依然一丝不苟。 刚开始,孩子们都不爱说,不爱动,表现很羞涩。班上有一个叫熊世文的学生,最初老师去他家走访时,他一见有生人到来,竟不好意思地躲进了床脚,刚进学堂时也是一言不发。后来,有一次他被“罚”唱歌,曾迎春觉得他很有“天赋”,于是他赞扬了几句。不想这小家伙从此竟变得格外活跃,不但能够坦然上台演讲、作画,还参加了班干部竞选,担任了文艺委员。现在,班上的许多学生除了能用普通话交流外,有的还掌握了简单的英语口语。每次上课前,同学们都要大声地诵读一遍“堂训”……有些东西暂时理解得可能较少,比如古文、诗词等,但这会让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将来必定大有裨益! 半年过去了,如今,每个周末天还没亮,学生们就结伴来到肖沛军的住处,把“老师”接到学堂。放学了孩子们还是“缠着”不愿走,有时候不得不把他们“赶出”教室好让他们早点儿回家。“启恒学堂”曾一度招到60多名学生,肖沛军们集资又购买了20来张凳子,不致让孩子们站着上课…… “志当存高远,心中有了理想,哪怕是只能萌芽在大山里的梦,也是这里的一点希望之光。”虽然肖沛军们知道,短短两年时间并不能教给山村的孩子太多的知识,但他们在孩子们心中撒下了一颗文明与知识的种子,也许这颗种子,终有一天会在合适的条件下苏醒过来,然后努力地长大,甚至开花、结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