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络学习四步曲
李邦洪
网络学习方法交流
——将“PDCA”循环、“PDSA-SDCA”循环及“6西格玛”管理整合应用于学习
【引言】本文是笔者经过在“网上人大”的持续学习和参加实践,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将“PDCA”循环、“PDSA-SDCA”循环及“6西格玛”管理整合应用于学习,借此与大家交流并希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也借此衷心感谢
双月刊编辑李志河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正文】在当今21世纪,全球格局剧烈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全面逼近。缺少过硬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绝对不行!创新无限,改进无止。江泽民曾多次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与推进,才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此须切记:生命诚可贵,求学价更高;时间本有限,创新很重要。拿破仑·希尔说过: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到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方法。而培养创造性的思考的关键是相信能把事情做成,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使你的大脑运转,去寻找做这种事的办法。
理论篇
高尔基说:“在人类已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的一切事物中,在每一件事物中,都包含着人类的精神。这种纯洁的高贵的精神,科学和艺术中包含得最多,而把这种精神表达得最流畅、最通晓易懂的,就是书。”笔者以“推进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为目的,经过在“网上人大”的不断学习和参加实践,逐步将“PDCA”循环、“PDSA-SDCA”循环及“6西格玛”管理整合应用于学习过程中,使自身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学习热情有明显增强,从中体会到越学才越会学、越想学的乐趣。
下面对“PDCA”循环、“PDSA-SDCA”循环及“6西格玛”管理作简要的介绍。
一、“PDCA”循环法
由王毓芳、郝凤主编:《质量分析质量改进与统计技术》一书中从P4起对“PDCA”管理循环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和分析。“PDCA”管理循环是质量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它反映了质量保证体系活动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这个管理循环包括四个阶段和八个工作步骤。“PDCA”循环及推进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
第一个阶段是计划(Plan),就是制定质量目标、活动计划、管理项目和措施方案。
计划阶段又包括下列工作内容:
(1)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
(2)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和影响因素;
(3)从各种原因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
(4)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技术组织措施方案,提出措施执行计划和预计效果,并具体落实到执行者、时间进度、地点、部门和完成方法等等方面。
第二阶段是实施(Do),就是将制定的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
第三阶段是检查(Check),就是把执行的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哪些作对了,那些做错了,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原因在哪里?
第四阶段是总结(Action),它包括两个内容:
(1)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处理差错。把成功的经验肯定下来,定成标准,以便再干时有所遵循,失败的教训也要加以总结整理,记录在案,作为借鉴,防止以后再度发生;
(2)把没有解决的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管理循环,作为下一阶段的计划目标。

(图1 “PDCA”循环及推进循环模型)
“PDCA”管理循环的特点有:(1)大循环套小循环,互相促进。上一级的“PDCA”循环是下一级的PDCA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PDCA”循环是上一级“PDCA”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2)不断循环上升。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转动,第一次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和目标,经过循环解决问题,提高质量水平。(3)推动“PDCA”循环,关键在于总结(A)阶段。通过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发现不足,纠正错误,这是“PDCA”循环不断前进的关键。
二、“PDSA-SDCA”循环法
在“PDSA-SDCA”循环中,“PDSA”循环是指导我们工作和做事方式的一个流程。“PDSA”循环是在华尔德·休哈特20世纪30年代工作的基础上,W·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将“PDCA(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改进模式改成“PDSA模式(计划、执行、研究、行动)”;并由[美]W·爱德华兹·戴明著,钟汉清、戴永久译:《戴明论质量管理》一书中,在P411起对“PDSA”循环作了如下介绍(PDSA--学习与改善的休哈特循环):①计划(Plan):规划以改善为目标的变革或试验;②执行(Do):执行变革或试验(以小规模为宜);③检查(Study):研究结果,我们由其中学到什么?何处出了差错;④行动(Action):采取变革,放弃或重新开始循环。而“SDCA”(标准化、执行、检查、调整)循环通常被用在一个过程已经被改进,并更新了控制计划、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流程图以及其他过程文档等来保持改进成果,并将这些变成标准化以扩展到整体之中。“SDCA”循环包括所有和改进过程相关的流程的更新(标准化),并使其平衡运行,然后检查过程,以确保其精确性,最后做出合理分析和调整使得过程能够满足愿望和要求!“PDSA-SDCA”循环组合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PDSA-SDCA”循环组合模型)
三、“6西格玛”管理法
“6西格玛”这个术语描述的是持续改进的一个全面的概念。持续改进的意思是说企业可以运用解难技术,迅速展开实施改进方案,并利用过程行为研究的理论来巩固成果。“6西格玛”被认为是具有突破性进展的系统并在当今许多组织中有着不同方面的应用;同时,“6西格玛”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摩托罗拉公司最先采用的,然后发展到今天的通用电气公司。正如朱兰所说:“每周我们都在改变,虽然每次只有一点点,可是1、2年下来,就有50个、100多个这样的一点点,积攒起来可就不是小数目了,操作员与管理员的技能不一定要随时保持同步,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的越来越大的差距可以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DMAIC基本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DMAIC基本模型)
实践篇
通过对“PDCA”循环、“PDSA-SDCA”循环及“6西格玛”管理相关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我将其分为四大步:即计划、执行、研究与行动、“PDSA(PDCA)-SDCA“循环与“6西格玛”管理整合。具体如下:
第一步:计划(Plan)
就是确定自身的学习奋斗目标,拟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以及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长远规划。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才有具体行动的方向和指南。主要做到:(1)文理兼修,系统结合进行学习,也才能达到相互知识间的协调推进,力争取得互利互惠的良好效果;(2)目标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需要适可而止,依据自身当前实际情况而量力而行,这样才会更有信心、有目的、有步骤地推进;(3)首先必须制定长期目标,如:五年,十年奋斗目标,在此目标引导下,制定一个个短期目标,如:一年,一月,一周;构成整体可行的个人目标体系,力争长短结合,稳步前进;(4)目标的制定,关键在于措施明确,具体落实到位,否则定是一纸空文;(5)一定要坚持到底,如半途而废,遇到困难或一次测试不理想就放弃学习,当然是不妥的。
其次制定学习计划,一定要结合当前自身实际情况与知识结构,先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进行。主要做到:(1)制定计划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制定计划时要首先考虑好为啥学?怎么学?否则,会使安排计划时满腔热情,执行时寸步难行,这样下去最后失去学习的热情与信心,失去人生更进一步奋斗的资本;(2)整体与局部要结合,宏观与微观也要相结合。在制定学习计划时,要把休息、社交、生活所必需的时间都要妥善安排进去![参考]如:首先要把起床和睡觉的时间定下来,坚持早上6点起床,6:10分锻炼身体(至少20分钟),6:45分记点英语单词(至少45分钟),晚上12点半休息[休息6个小时(按科学、合理休息时间是不够的),其中中午休息0.5小时,晚上休息5.5小时。养成定时的起居习惯;其次,以学习为中心,不耽误工作和社交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利用自己的时间,每天保证至少有4.5小时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使学习、工作、生活均达到整体平衡;(3)无论制定什么计划,一定要注重所取得的效果。每项计划执行结束或执行到一定阶段,理所当然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检查,检查近期执行的效果怎样![参考]如:每周、每月均要作作小结,一条一条的列出来,同时针对前期执行情况安排安排下周、下月事项;(4)计划安排要合理和适度,保持计划实施留有余地,合理利用机动时间来应付偶发事件,以实际情况而定。时刻切记:不浪费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尽力做到科学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改进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的效率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再次选择学习内容及分工:既有计划(P)的因素,又有研究(S)的要素,统筹兼顾,合适合理。主要做到:(1)首先必定要清楚从那儿查找相关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要进行认真分析与深入研究,做到心理有数。具体来说:被学院录取后,要向服务站索取《学生手册》或到相关学院网站,进入相应的下级网页下载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有针对性安排,此时也需向服务站老师及学友们请教及交流,不可盲目选择;(2)按照学院考试时间的分工,结合老师和学友们的建议,有序安排自己的学习课程,当然要处理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每次参加测试的课程不易过多,2-3门课程足够,通过认真学习,通过率又高,成绩又好,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步完成自己定下来的学习任务;(3)处处留心其他学友对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他人之长,补充自己当前存在的不知。在刚进入学院前期,一定要积极主动与老师、学友们交流,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还要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学习爱好对分工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保持自身的学习热情,保质保量的完成。
第二步:执行(Do)
依照自己制定下来的计划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逐步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成绩。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要认真预习。学习一门新课前,结合老师辅导材料、学习进度,以及自己的时间,通常至少用15天时间查看一遍“课件和教材”内容,尽量掌握课程讲了些什么?要达到怎样目的等等。主要做到:(1)通过预习使自己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心理有数,能够有针对性地学和选择性地学;与此同时,带着问题学,逐步改进自学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2)预习时一定要以“课件、辅导”为主,“教材、模拟”为辅,由于各项教学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网络课件”展开,“网络课件”是该门课程的核心内容,预习情况直接影响下阶段学习;(3)预习过程中需要将课程讲解、模拟试题、课程作业等内容下载整理,最好在此时段打印下来,在系统听课时对照老师讲解方便记录和日后记忆。
其次认真听取“网络课件”与“浏览教材”。“网络课件”中有老师对该领域许多独到见解与新观点,精华之所在,做好重点、难点及疑问的记录,多到BBS交流,天天“到此游一游”,定有收获的。主要做到:(1)系统听课时要认真专心,排出一切影响学习的因素,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五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口到),只有达到“五味俱全”,才能乐于其中,才能乐其所乐吗?(2)积极思考课程讲解中的内容,仔细分析老师讲解过程的重要内容,详细勾画课程讲解中的重点和难点,对记录的内容一定要讲求实效,多分析、多小结、多记忆;(3)抽时间积极到学习交流园地BBS提问题,查看老师的辅导材料及周练习,并将其下载整理打印出来,保持随时查看与记忆,认真领会老师上传的辅导材料,认真完成周练习,并从练习中找出课程章节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还要及时小结近期学习情况,力争“日日清“。一个接一个的推进,千万不要等到离测试还有几天、半个月才来硬背,这样既学不真东西,过一阵子很容易就遗忘,这样即使拿到一个本本又怎样呢?钱鹤滩的《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4)同时,每天至少还要抽出1小时的时间来对课外书籍的阅读。重点以专业为主线,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找一些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生活,对更进一步的学习定是有益而无害的。
第三步:研究(Study)与行动(Action)
首先要认真独立完成各项练习。认真完成作业也正是深入学习研究的过程,有疑义,要及时到BBS交流,定会有老师和学友的回答,还要抽时间参加定期的语音答疑。主要做到:(1)通过对课程讲解的学习,首先要认真完成课程作业,“网上人大”教务要求只有完成了课程作业才有资格参加考试的预约,只有系统对课程讲解和教材内容进行学习,找到各道题所在书中或课程讲解中某个位置,或者说在某章节之中,并作上记号,便于日后复习,并且尽量在学院考试预约通知前完成课程作业;(2)与此同时,认真跟随辅导老师上传的周练习,下载和整理,同样需要认真完成与一一落实;当然了,课程模拟试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复习资料,对其认真学习与练习是相当重要的,理应纳入学习环节过程中的重要资料中的重点了,很有完全掌握与合理运用的必要;(3)即时练习、例题分析、常见问题、案例分析等内容对知识点的掌握也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也理应对其进行查看、下载和整理,最重要是要多理解与体会,在多多练习的同时也不可遗忘根本,那就是课程讲解和教材,应该将其放在首要地位。
其次要认真复习。复习更是学习之母。既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记忆,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是为了迎接测试而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与此同时,一定要结合老师的“阶段辅导“与“考前辅导“内容,认真准备,达到举一反三。可以考虑做到如下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为上次考试时间之后第15天至第30天期间,认真做好预习及完成课程作业相关内容的复习。认真对此其相关内容画出系统图(树图),尽量将教材或课程讲解整理得越薄越好,就像秋天到了,树叶陆续黄了,也全部渐渐落光了,就只剩下树干一样,本阶段复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2)第二阶段为接上时间起至后35天期间,认真做好系统听课及作记录相关内容的复习。此阶段尽其所能将书本知识学得越厚越好,将书放在一旁,能够清楚每章节基本内容,本阶段复习的基本目标也就当然达到了;(3)第三阶段为考前25天的巩固及练习复习阶段,理应做到:精学“课件“,要以理解领会为主;突破重点,要以记忆掌握为主;知识连贯,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并且要时刻回忆与反复记忆,放下书本,能够像老师讲课一样,畅所欲言,定是没有说的了;(4)第四阶段就是测试之后,紧接着的15天时间,对其参加测试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汇总,并对其进行结合实际的研究,并将其好的方法运用到下阶段的学习之中。与此同时,还要抽出时间对下阶段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安排。
最后进行测试。测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手段,是自我调配的基石。主要注意:(1)面对测试,既要对自己负责任,也要对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负责任,要静下心来认真答题,细心分析每道题,不轻易放弃任何一分半分,均要努力争取得到才行;(2)“75分万岁,多1分浪费,少1分白费”,这对考试的扭曲的理解,是不可取的,理应多学多掌握、多运用,当然,也要尽自己所能考出比较好的成绩吗?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吗?怎能不重要?(3)当我们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一定要保持学习的信心,也要适可而止的肯定自己,认真查找自身存在那些问题,也要学习老师们、其他学友之长,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争取下次一定成功。爱迪生不是说过: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
第四步:“PDSA(PDCA)-SDCA”循环与“6西格玛”管理的整合
通过积极的准备,愉快地参加了测试,测试后就该放松放松了,我认为不然,而应该及时进行分析与总结。也正是复习“第四阶段”时段,在时刻牢记“SDCA”管理循环精髓的同时,并接合“6西格玛”管理,将其整合于循环之中,大循环套小循环,相互促进,不断挑战自己来寻找更新、更好、更快捷的方法,来提高自身学习的效率,以至取得更大的创新与提高。主要注意:(1)按部就班何来“创新与改进”,理应异于传统并打破常规。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改进,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有目的、有步骤前进与开创新局面,理应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2)自己要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的大浪潮当中,并且敢于走在学科前沿,不断奋力拼搏,通过自身努力力争做到后浪推前浪,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3)需要做到大循环套小循环的目的,也是课程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使自身知识结构达到系统化,理应纵横交错对学科的学习、再学习;(4)在整个循环的接力赛中,也正是“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也才能一步一步将整个循环充分整合应用于学习之中,不断改进。
激励篇
培根说过:“史鉴使人明知、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邓拓说过:“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知识是积累起来的,经验也是积累起来的,我们对什么事都不应该像‘过眼云烟’。真正所谓成就,也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
中国科学院王梓坤院士在一篇《读书乐在其中》中说到:“读书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情操,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泉源。失意时读书,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时读书,可以使人头脑清醒;疑难时读书,可以得到解答或启示;年轻人读书,可明奋进之道;年老人读书,能知健神之理。浩浩乎!洋洋乎!如临大海,或波涛汹涌,或清风微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吾于读书,无疑义矣,三日不读,则头脑麻木,心摇摇无主。”
中国工程院张国成院士在《成功来自勤奋,科研贵在创新》一篇最后说过:“苦人生之短暂兮,笨鸟先飞为图强。常年勤于求索兮,钻研创新费思量。历险关而无悔兮,为寻科技之良方。获新意而下泪兮,方知成功多艰难。弹指岁月飞逝兮,夕阳光照力登攀。愿世人更富足兮,伏枥老骥笑颜欢。”
……
通过不断系统学习并结合课外阅读,既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也看到许多至理名言,充实了我的青年生活,增强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对待书籍除了要多看、多读、多听、多想、多问、多练以外,还须做到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求得真知,又时刻切忌一曝十寒,浅尝辄止,懒惰懈怠,流于形式。当然,也为自身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自己深刻意识到,学员自身管理就意味着学员自身综合管理要“始于学习,终于学习”,并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逐渐更新与调整,达到最佳状态,以至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祖国、为社会、为单位、为家人做出更大的贡献。唯有如此,才能在众多杂乱的书本中增长所需的知识,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明辨前进的方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把握正确的规律,才能在深化具体的实践中增长自身的才干,也才能在祖国发展的进程中提供优质的服务。郑板桥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习是人生成功的根本,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刁生富博士所说:学习的成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方法的突破,知识的积累仅是量变,方法的突破才是质变。也正是这现代远程教育平台的构建,使我们大家在这里相逢、相知、相识、相交,也通过此与老师、学友、朋友们交流,并持续不断完善与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实际推进学习进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戴尔·卡耐基著,刘双等编译:《卡耐基成功学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3月。
2、[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
3、[新]戈登·德莱顿、[美]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等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8月。
4、史蒂芬·迪夫著,常桦编著:《学习力》,延安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5、甘华鸣,徐海忠著:《生产作业管理操作规范》,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1月。
6、龙东飞\编著《戴明管理与企业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1月。
7、[美]W·爱德华兹·戴明著,钟汉清、戴永久译:《戴明论质量管理》,海兰出版社,2003年7月。
8、郁义鸿编著:《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9、[美]潘德(Pande,P.S.)、[美]纽曼(Neuman,R.P.)、[美]卡瓦纳(Cavanagh,R.R.)著,刘光等译:《6西格玛管理法:追求卓越的阶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10、[美]布雷弗格三世著,阎国华等译:《实施6西格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11、[美]德鲁克(Drucker,P.)著,沈国华译:《个人的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2、[美]朱兰·戈弗雷主编,焦叔斌等译:《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王毓芳、郝凤主编:《质量分析质量改进与统计技术》,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