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世界更精彩

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的确没什么可骄傲的,这只是说明他们在中学期间应试技能掌握得很好。但是,大学名校与非名校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尽管我先后就读的浙江大学、复旦大学都属名校,而我的不少中学同学进入的是普通高校,对此中差别我也深有体会。去年,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记者采访我时告诉我,她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说北广可是名校啊!她说其实是否名校并不重要。我说那是因为你是北京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可以以比外地考生低数十分的考分进入北京的著名学府,但如果你一辈子待在一个小县城里,读的是当地一所小学校,你想找本最基本的参考书都没有,更不要说面对面和名人、大师接触的机会了,这时你就知道名校的好处了。名校提供给学生的是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而作者却得出“名校在大批量生产废物”的结论,惟一的理由是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不再一毕业就拥有高薪。在人才流动日益市场化的今天,还有人自恃名校毕业,张口就是 8000 、 1 万的月薪,我不知道他们哪儿来这么大的底气!大学生不是精英,更不是天之骄子,从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是!因为名校毕业生起薪降低,就有人称已经沦落到民工的地位,这是对弱势群体的公然歧视!一个民工与一个名校毕业生,收入当然会有差别,但是在尊严和权利上是彻底平等的,何来“沦落”之说?可是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中小学开始,就在不断制造着等级差别(成绩排名、父母地位等),而不是从小培养平等意识。怪不得某些人会自以为名校毕业生的身份就已经使自己成了精英阶层,自我感觉实在太好了。

这种以薪酬高低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功利主义色彩实在太浓。我认识的一位刚从北大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某高校拿着低于 2000 元的月薪,甘于书斋的寂寞清苦而自得其乐,迄今已经发表论文数十篇,学术专著也将由著名的中华书局出版。在我看来,他就完全是一个成功者。当前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弥漫着浓重的功利主义气息,各个媒体竞相宣扬着白领所代表的小资文化,似乎进外企、当白领才是当今大学毕业生的惟一出路,那么基础学科的毕业生该怎么办呢?

我的恩师葛剑雄教授多次说过,大学教育在本质上同中小学教育一样,也是素质教育,而绝不应该仅仅是职业教育。本科如此,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同样如此。是否名校、何种学历、什么专业只是提供了从事某一方面工作的机会,而不是就此得到了通行证、委任书。近几年 MBA 招生如此火爆,原因就在于他们相信 MBA 毕业就可成为公司老总,拿到百万年薪,而就业市场的现实已经打破了这一神话。

所谓混得好不好,我想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给自己定位。人生最关键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一辈子都在做着实际上最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无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管这个行业也许薪酬很高。我在复旦攻读博士期间,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出版了两种著作,但我反复权衡,最终放弃了进高校执教的努力,而进入了出版社做编辑。因为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作原创性研究,我的兴趣驳杂,研究多而不深,正适合做整理普及的工作。即使我进入高校,经过很辛苦的努力,最终只能做个圈子里也未必有名的普通教授,而进入出版界,也许还能有更大地发挥自己潜能的空间。我这里所谓“更大地发挥自己潜能的空间”,绝不是指薪酬更高,而是从事这一工作,我每天都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奚恺元教授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指出人的幸福感受取决于诸多与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财富可以带来身体的舒适( comfort ),却未必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pleasure )。我想,进外企、拿高薪可以成为某一部分人对成功的定义,但绝不应该成为社会普遍的规范。世界应该是多元的。

文 / 周筱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