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 爸、奥 运 和 我

夏和斌

不记得是87年还是88年的一个清晨,班主任刘老师抱着一个红箱子要我们捐款,说是支持北京办亚运。说实在的,那时我家穷且地处大别山麓,对外界了解甚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捐款”,什么叫亚运。按当时朴素的想法,学校又向学生要钱了,当然我是没有的,只好回家问爸爸要。爸爸问要钱干什么,要多少钱? 我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爸爸见我这样,越发怀疑,说下午上学时跟我一起到学校问个究竟。

当时我已是十三、四岁的半大小伙子了,跟在爸爸身后往学校走,心里很是别扭,好象很没面子,再加上旁边同学时不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们,彷佛我又在学校闯了祸要家长道歉似的。走到学校办公室门口,我对爸爸说:你自己去问刘老师吧。

整个下午,我心里都忐忑不安, 琢磨着爸爸是否明白老师讲什么,有没有“捐款”? 晚上回家会不会“收拾”我?

下午下课回家, 我老远就见到爸爸戴着眼镜对着贴在墙上的报纸发呆。我蹑手蹑脚走到他背后放下书包, 准备转身就跑, 可是他还是叫住了我。“斌仔, 你过来看, 北京要在90年办亚运会了, 将来我们还要办奥运会呢!”他热情洋溢地说, “你猜我今天怎么着?我把上集卖鸡蛋的三块四毛钱全部给刘老师了。” 说这话时,好象他做了一件非常伟大、非常光荣的事似的。

果不其然, 第二天, 学校开大会表扬了我,说我还发动家长支持祖国的建设。走在路上, 同学们也指指点点说就是他带着爸爸来捐钱的。彷佛我就是明星,我高兴极了。

片片雪花在微风中匆匆飘过,但记忆却难已随它而去。爸爸那句“将来我们还要办奥运呢!” 久久荡漾在我心里, 时刻在我耳边响起。

从那以后,我就非常留意有关亚运会,奥运会的消息。

上高二时,当我得知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乒乓球冠军时,我“串连”了几个学生会干部发起了“向河南英雄邓亚萍学习”的号召,在校园里贴起了“向奥运冠军看齐, 争做时代英雄”的大字报,号召同学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后来,这事还让县教育局上报到地区电视台当做新闻播放了呢。

一年后,我到底还是名落孙山,那段日子巴不得地下裂条缝好让我钻进去,整天躲在家里, 那段时间刚好是北京申办奥运冲刺的日子,因此我天天看电视麻醉自己。九月二十四日晚上,我相信亿万国人和我一样,见证了那个惨痛的时刻,一直被看好的北京仅以两票之差惨遭“暗算”,痛失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那一晚,我砸了一堆啤酒瓶,心情糟透了。爸爸看我这样子也很心痛,轻轻地说了一句话:“不去西天,怎取真经?让我们脚踏实地,从头再来!” 是说北京申奥, 还是说我? 反正我觉得眼前一亮,彷佛撕破乌云,又见霞光。

我又复习了一年,虽然考上了大学,但既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又要交高昂的学费,最终还是放弃了。帮父母收完稻子后我就南下广东打工, 时常与同事谈论体坛精英﹑运动健将, 还参加单位举行的乒乓球、羽毛球比赛, 并因此而获奖。

96年奥运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我跟着电视转播一场一场看,时而拍腿跃起,欢呼胜利;时而捶胸顿足,哀声婉惜。王军霞穿过隧道走向终点的那一刻,王义夫那悲壮一枪,伏明霞带着迷人微笑纵身一跳…… 至今想起仍荡气回肠。

千禧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健儿捷报频传,惊喜不断。国歌声一遍又一遍地在悉尼上空响起,让国人享尽了荣耀。彷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开赛前同朋友们打赌说中国队将会赢得28枚金牌, 果真应验。感觉上好象过了不多久,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的北京举行时,我的心与神州大地一起沸腾了,那晚我们彻夜未眠,欢欣鼓舞。老爸半夜起来听我的电话时差点摔折了腿。

前不久,收到爸爸的来信说他想去北京打工,还说北京正在进行奥运场馆建设,应该很好找工作。看到这里, 我双眼噙满泪水,老爸都六十多岁了,本应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然而现在却还要受这样的辛劳,我于心不忍。但他这种不服老,心系奥运的精神又深深地鼓舞着我,如果有人让我再捐款或是让我做志愿者,我会毫不犹豫!

正象李楠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感觉一样,奥运伴我经历了无数人生的风风雨雨 。 伴随着奥运的回忆 ,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让我内心充满了潮湿的感动。我相信,每个情系奥运的国人都会和我一样,虽有着不同的关注奥运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关注奥运的感受。感谢奥运, 它给我的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让我们恒久地保持着一份美好的回忆和期待, 也让岁月打磨得越来越沉寂的我们还能不时喷发出青春和激情。

爸爸在北京打来电话说已在丰台区的一个工地上找到了工作 ,比较辛苦……我双眼再一次噙满泪水。爸爸那饱经风霜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眼前, 彷佛是一座奥运的丰碑……

评: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真意切,作者所着重描写人生中所经历的三个片断都把“爸爸、奥运和我”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让读者被这份赤子之情所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