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见证我的成长

王本飞

我是从 1992 年开始看奥运会的。那年 17 岁,正上高一。那时住在学生宿舍,没有电视机,天天为看比赛发愁。好在老师宿舍离我们不远,每天晚自习过后,就和几个同学到班主任宿舍看比赛,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经常很迟才回去休息。时隔不久,学校怕我们休息不好影响学习,就下了一道“禁令”,学生宿舍的大门 21 : 00 要锁上,不准学生随便外出,不准学生到老师宿舍看电视。这无疑给我们看比赛判了“死刑”。离我们学校两里远的地方有个洋河酒厂,那里有个单身职工俱乐部,还可以看到有线电视,我和几个同学把目标锁定在俱乐部,拿出看家本领,半夜偷偷翻墙进去,和厂里二十多条光棍汉坐在里面,不敢大声说话,因为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学生,同样会被赶来门外。但有时看到热血沸腾处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尤其是中国队拿金牌的时候,掌声、欢呼声、尖叫声、呼哨声大作,全然将危险置于度外了。但竟也没出什么事——也可能是管理员大发慈悲,故意睁只眼闭着眼,给我们这些满腔爱国热情的可怜的单身汉们提供方便。每天凌晨看完后我和同伴回学校,空旷的马路上只有我们几人的身影。有时肚子饿了便在街边的夜宵摊上叫一盘田螺、几串臭豆腐,光着膀子大干,辣得热泪直流,大汗淋漓,连呼痛快。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情景真是十分怀念。

那次奥运会中国健儿表现不俗,取得了 16 枚金牌,排在美国、俄罗斯、德国之后,成为第二集团军的领头羊。那时候中国的游泳还比较强,四朵金花表现出色,庄泳、杨文意、钱虹、林莉为中国队各拿了一枚金牌;那时候的邓亚萍所向披靡,孤独求败;那也是我第一次认识伏明霞,刚刚十四岁、稚气未脱的她取得了跳水金牌,当国旗升起的时候,她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咧着嘴笑,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很是可爱。

1993 年 9 月 24 日晚,我和亿万国人一起,见证了那个惨痛的时刻,之前被一致看好的北京惨遭暗算,以两票之差,痛失 2000 年奥运会举办权。看着澳大利亚人欢呼的场面,我的眼泪无声滑落。

1996 年奥运会在美国的亚特兰大举行,那一次比赛乱糟糟的,组织得极差,美国佬给中国队制造了不少麻烦,奥运公园还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那一届奥运会我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住在自己租的单身宿舍里,不同的是电视机普及了,房东家有一部彩电。于是,那个电视房成了我们住在一个院子里的几个单身汗的乐园,小小房间每天人满为患,气氛空前热烈,是我看得最热闹的一次奥运会。那一次中国队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平了上届记录,取得 16 枚金牌。每一届奥运会,都会有泪水,也会有欢笑。王义夫那悲壮的一枪,王军霞披着国旗在跑道上飞翔的情景,至今想起仍荡气回肠。伏明霞蝉联并获得跳台跳板双料冠军,继创造了最年轻的跳水冠军世界记录后,又创造了一项空前而且很可能是绝后的新记录。

2000 年的悉尼奥运会,我已为人之夫,为人之父。其时虽然忙碌于家庭和单位之间,交往应酬占用大部分时间,但奥运仍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比赛之前,大家预测中国队的金牌数,有说 10 枚的,有说 15 枚的,最多的也就估计 20 枚。第一天比赛,中国队颗粒无收,让大家内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从第二天开始,中国队峰回路转,继陶璐娜一鸣惊人,射落首金后,中国健儿们掀起了夺金狂飙,各个项目捷报频传,惊喜不断,让国人享尽了欢乐,不但该拿的金牌全拿了,很多预算外的也意外得手,如蔡亚林的 10 米气步枪、唐琳的柔道、张军 / 高凌的羽毛球混双、吉新鹏的羽毛球男单金牌等,最后金牌数定格在了 28 枚,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联想到当时北京正在申办 2008 年奥运会,我产生了种预感,北京一定能申办成功。

一年后的那个晚上,我的预感灵验了。当萨马兰奇吐出“北京”那个词时,神州大地沸腾了……

转眼 16 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少年走到了今天的而立之年,奥运伴我经历了无数人生的风风雨雨。伴随着奥运的回忆,那些沉睡在记忆深处的人和事又重新浮现在眼前,让我内心充满了潮湿的感动。我相信,每个情系奥运的国人都会和我一样,虽有着不同的关注奥运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关于奥运的感受。感谢奥运,它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欢乐,让我们永恒地保持着一份美好的回忆和期待,也让被岁月打磨得越来越沉寂的我们还能不时喷发出青春和激情。

奥运,见证了我的成长,并将继续陪伴着我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