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冬
雅典奥运会开赛以来,我们在为胜利欢呼、在为失败惋惜的同时,最常听到、看到、感觉到的就是运动员们的心理素质问题——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在比赛时大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甚至还有超常水平的发挥;相反,那些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却往往在关键时刻心理失衡,不能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尤其是在一些优势项目、种子选手意外失利的时候,究其原因往往都是输在了自己的心理上。
对于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整问题,早就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体育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国家甚至还为运动员们配备了专门的心理专家,针对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制定专门方案来调整他们的心理。在日常的备战过程中,心理训练也呈现出系统化、科学化的趋势,但即便如此,在这次奥运会的过程中也还是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运动员心理失衡而导致失败的问题。比如因为个人感情问题而遭遇奥运“诺曼底”的陶路娜;因为自信心膨胀而骄病必败的林丹、李卓;因为经验不足而不堪重任的藤海滨;因为大风天气而影响心态调整的高娥;因为金牌在望、过度兴奋而出现罕见失误的彭勃和王克楠 ……奥运会开赛不过4天,就已经有这么多曾经被寄以厚望的选手因为受主客观环境影响而发挥失常,最终倒在了通向领奖台的道路上。影响选手成绩的客观原因可能并不相同,但主观心理素质不过硬、应变能力差却是他们最终失败背后的共因。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最复杂、最难以琢磨的一个迷题,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的瞬间心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最后成绩。可以肯定地说,能够踏上奥运会场地的运动员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都是各类项目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在一些高手云集的项目中,谁胜谁负,就看谁能够在最后的一刻保持了稳定的心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起伏跌宕,才使奥运会由于悬念的存在而充满了魅力。我们津津乐道的那些“黑马”也往往是因为具备了深厚的功底,并且没有以往成绩所带来的心理包袱而轻松上阵、一举夺魁的。而对于“种子”选手们来说,却因为背负了过多的期望、历史的辉煌而心事重重、功败垂成的。真可谓“成也心也、败也心也”。
其实运动员也不过是普通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所以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反应也都是正常的现象。我在旁观选手们比赛的同时,经常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参加文艺表演的情形。每次接近我上台的时候,我都会面红耳赤、心动如雷,在往台上走的时候,更是两腿发颤、脑海中一片空白,无论我参加多少次演出、也不管是多大多小的演出,同样的情形都无一例外地会在我演出之前发生。好在每次我坐到琴凳上的时候就会立刻恢复正常,刚刚被遗忘的曲谱又会及时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才不至于令我在台上出丑。也正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才更能够体会运动员们在比赛前的紧张和压力。我只不过代表一个学校在一个区域参加一些演出就已经紧张到如此地步,那些代表了国家出征的运动员们在奥运赛场上所面对的压力就更是显而易见了。
在我小的时候,没有心理医生来指导我如何缓解登台前的紧张心理,所以我几乎每次都是依靠等待奇迹出现的祈祷来度过的。我相信今天在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们肯定比我当年要幸运——对于如何缓解运动员们的压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在奥运赛场上争取一个好的成绩,每一名教练、每一名心理专家、甚至每一名运动员本身都会有更多、更好、更科学的办法。不过所有的建议和指导都只能是“防患于未然”的辅助措施,真正要突破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超越还要靠每一名选手本身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保持专心、恒心、耐心、信心、决心,并把五心合一,制于一处——就是要把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到正在完成的动作当中去,达到忘我、无我的超脱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奥运比赛需要“制心一处”,生活和学习同样需要“制心一处”——现代的社会里充满了各种机遇和诱惑,每个人的面前都堆积着无数种关于未来的可能,但是过多的机遇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却常常让我们因为瞻前顾后、朝秦暮楚而彻底迷失了自己,到头来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特别是我们这些选择了网络教育的学生,常常要在一边完成学业的同时,一边去面对生活的压力和事业的挑战,有的人就会因为感情、事业、家庭甚至一些琐碎的原因而中途放弃了学业。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需要我们像奥运健儿们一样保持专心、恒心、耐心、信心、决心,坚持不谢地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只有制心一处、勤奋学习,才有可能顺利地完成学业,尽早踏上另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