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我要评论
( 30 )
过刊浏览
永远的鲁迅——参观绍兴鲁迅先生故居

武汉    阿里黄山

2011年4月3日清明小长假,乘火车凌晨5点半,凉风,残月,夜……第一次到浙江省踏青旅游的我,看着车窗外迷蒙的月色,心情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激动,上午8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宁波。一下车,映如眼帘的便是美轮美奂的高楼大厦、闪烁的霓虹、时尚的帅哥靓女、令人羡慕的老夫老妻和朝气蓬勃的少年儿童……这些无疑就像一记良药,让我找回了好像已经遗忘许久的轻松,长时间乘车带来的疲乏一扫而尽,压抑的情绪在一瞬间得到释放,深吸一口气,好舒服啊!

随游客们进入绍兴城,我便急于寻找鲁讯小说中的印象。最深的就是绍兴的水,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环城的水,使绍兴这个秀丽的古城吴都充满了灵气。周家新台门前就有水,一只乌蓬船逶迤停在水波荡漾中,孔乙已拿着茴香豆站在鲁迅故里旁,粉墙黛瓦,青石板路,一路下去,从鲁迅故居出门东行百余米,过一座小石桥,就到了三味书屋。

这里,就是鲁迅先生年少时求学,并给他以后的人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三味书屋两旁屋柱上写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鲁迅当年读书时的座位被安排在书屋东北角,书桌右角仍清晰地呈现出被刀刻出的一寸见方的“早”字遗迹,向我们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少年鲁迅自我鞭策的决心,13岁的鲁迅不仅把“早”字刻在书桌上,也刻在心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有鲁迅记忆中那深深的童年印迹,我们走进了鲁迅先生那挥之不去的天地,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在;那一段短短的泥墙根还在。一垅垅的不知名的蔬菜使园子盎然生机。此情此景,趣味当年,而先生童年的足迹呢?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鲁迅在18岁时毅然走出小小的绍兴城,去南京,东渡日本,上北京,去厦门。他以小说和犀利杂文,为苦难的中国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坦然面对卑鄙者的枪杀和恫吓。而原本他可以做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面对祖国山河破碎的苦难,腐朽的封建社会,“面对活着就得为人民做事,活着就得为人民造福,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能及,我总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这是先生的信念,他以其信念毕生忠其信念,选择了一辈子站在人民一边,关注着普通民众,始终矢志不渝地想要改革“国民性”,为唤醒民众,拯救黎民于水火,他弃医从文,最终选择文学为其毕生追求和奋斗的事业。这种选择,也意味着他选择颠沛流离,选择了倾尽心血,选择了“横眉冷对千夫指”。“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吧”的鲁迅,身处那般的洪流中,他不知道仅凭一人之力一人之决心,又如何扭转乾坤?什么是鲁迅先生力量的源泉?又是什么赋予了鲁迅先生生命的韧性与斗志?

想到先生的文字,想到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生真的是有挥之不去的童年情结么?他是在时时重温他那儿时的童趣么?他要告诉我们什么?想到今天的参观路线,我门从三味书屋参观完后再到百草园,这样的游走路线,却恰恰违背了先生的顺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当然是一种无意,可是这无意中是不是分明传递着,透露着一暗示,一切的理解和认识都很难是直接的直白的,而曲折反复迂回往返往往是洞明的最好途径。

回味着鲁迅先生,回味着他的童年情结,我似乎明晓了也顿悟到,百草园是鲁迅的天性世界,是他放纵的、一任个性自由自在挥洒的天地,是温暖他心灵的乐土;而三味书屋则是鲁迅的理性天地,是青灯浩卷攀爬功名的地方,是子曰诗云中规中矩的传统指向。少年鲁迅在苦苦的求索中并没遗弃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天性,因而,他也没成为那些虽能成功到达但却沦为不幸的悲哀者。

在三味书屋中少年鲁迅时时处在严酷的现实中——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坐牢,父亲重病卧床,家中千金散尽需不时去当铺,亲戚朋友的远离,世人的白眼,促使他在三味书屋刻苦用功,成为寿镜吾先生的爱徒。他能在家中小小的庭院里,在百草园中让他的心灵充满纯真,得到放松,让他的心性自由舒展自由飞翔。三味书屋给了鲁迅知识领地和理性空间,给他祖辈血脉中遗留的欲望,给他迷茫,让他经受苦难的折磨;百草园给了他童趣,给了他纯真的情感,使他一次又一次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打量这混沌的世界。

假如鲁迅的祖父不因涉案而使这个家庭家道中落,鲁迅的命运自是;另一番景象,或许根本就没有鲁迅了。而假如只有百草园而无三味书屋,鲁迅可能就是闰土的模样;假如只有三味书屋而无百草园,鲁迅可能就是孔乙己的样子;假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没有了,鲁迅未必不是阿Q的样子!

所幸,古越名城绍兴有一个周家,衰败的周家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玩耍,还有一个三味书屋可供读书,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也就有了写出“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謦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如平地惊雷、掷地有声的铮铮铁骨的鲁迅先生,也才有了堪称中华民族瑰宝的《鲁迅全集》。鲁迅先生的精神早已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性格里,骨髓里。鲁迅,永远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