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03年一年,1009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目前正在中西部近300个贫困县的乡镇一级开展一至两年的服务。
自1996年以来,14204名青年志愿者参加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每期半年至两年的支教、支医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每年有上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奔赴贫困地区,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刘勇,毕业于三峡大学,中文、法律双学士,现任职重庆市彭水县朗溪乡党政办公室主任、乡团委副书记。
“386199”部队
2003年9月,我和同伴们来到志愿服务所在地朗溪乡。虽说心里已经有所准备,可朗溪的现实还是让我这个重庆人吃惊。
在当地,很多人戏称朗溪为“386199”部队,后来问老乡才明白,由于长年贫困,朗溪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乡里只剩下妇女(“38”)、儿童(“61”)和老人(“99”)……
怎么才能改善这种状况呢?这一批志愿者在大学是不同的专业,普遍对农村现实了解比较少,这是工作的难点所在。第一个月我们走遍了这里的家家户户,调查最详尽的资料,逐渐对朗溪有了全面认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朗溪的农业种植结构很单一,老百姓一般只是种玉米和红薯,收益很差,吃饱肚子都成问题,而土地资源也并不丰富,拿不丰富的土地去种这些效益比较低的作物怎么能发展起来呢?但让老百姓改种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行得通吗?
在走访农民时偶然听有人说起过朗溪适合种油菜,以前也有人种过,但是由于品种和技术落后,一直没能把规模做起来,这样不能形成市场,也没有效益。我到邻近的几个乡和县城去进行市场调查,发现油菜籽的需求一直都很旺。最巧的是这一批的志愿者当中有一位学农业的,他懂得油菜种植技术。太好了!可以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乡领导对我们这么短时间就能有这样一个比较成熟的构想感到很惊讶,很快就批准了规划,并且纳入乡政府工作日程。
油菜一点点长高,心里的喜悦也在跟着长高
说干就干。
规划通过的第二天一大早,大伙儿兴冲冲来到码头村一组,召集了一批农民,你一言,我一语向他们讲解种植油菜的好处、前景和技术。谁知讲了半天,越讲场面越尴尬……所有的乡亲都一个个神情麻木,一言不发,直到最后才有一个人冒出一句四川话:“你不吓我喳!”这下子大家好像头上泼了一盆冷水,忽然就泄了气……
回到乡里,好半天没人说话,大家心里都有些难过。怎么办?事情还得接着干。冷静下来仔细一琢磨,也慢慢理解了乡亲们的想法:这些小孩子们来了没几天,忽然就劝我们从种了几十年的粮食改成种油菜?这当然确实难以接受。
想到了问题的症结,大家心里都有了数。第一步,我们和乡里几名干部一起开辟了一块地,严格按技术规范制作了示范苗床。第二步,通过乡政府在全乡找到50多个有一定影响的农民,请他们参观示范苗床,观看操作过程,给他们讲解种植技术,掰着指头替他们算经济账,这样总算种起了几十亩苗床。第三步,发动先参与的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民种油菜。那段日子我们整天和乡亲们一起泡在田间地头,不论天晴下雨。辛苦归辛苦,想法总算一步一步在实现,看着油菜一点点长高,心里的喜悦也在跟着长高……
在油菜移栽期间,码头村的油菜种植大户杨德沛原本计划种植8亩,但是就在移栽了5亩之后,杨德沛突然患病,经诊断是气胸,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静养,无法劳动。10月中下旬正是朗溪油菜移栽时节,如果耽误了季节,必将影响来年油菜产量,杨德沛夫妇看着自己辛辛苦苦育出的油菜苗无法移栽到田间,急在心里。我知道这个情况后,与其他几名志愿者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去帮他移栽油菜。于是,我们几个志愿者主动到田间干活儿。我长了这么大,从来没有干过农活儿,开始的时候还有新奇感,可时间一长就领略到做农活儿的不易,手上很快磨起了血泡,挑破后钻心的刺痛……大家硬撑着帮杨德沛家把油菜移栽完。
油菜基地的建成不易,建好就更难。有一次下乡,我发现一个农民把风香树的枝条插在庄稼地里,感到很奇怪,就上前去问其中的道理,那位农民告诉我,风香树的枝条可以辟邪,插在庄稼地里可以防治病虫,他们经常一直这样防虫治病。
这件事情让我很震惊,慢慢也感觉到制约朗溪发展的“瓶颈”其中也有观念落后的问题,乡亲们普遍对现代农业技术缺乏了解和掌握。干脆我们自己解决技术问题,手把手地教,大家也愿意学。我和其他几名志愿者凑了一些钱,动手办起了科技小报《志愿者之窗》。小小一份油印的报纸,常常供不应求呢……其实,我们也得不断去学,除了学农业的志愿者,其他几个人都很少接触农业技术。要带乡亲们种好油菜,我们自己得先掌握种植技术才行,买来一大堆农业技术书籍,从零开始边做边学边钻研,跟乡里的农技干部学,向有经验的农民学,再把获得的油菜生产技术通过我们的小报传授给广大油菜种植户。
经过移栽,我们在朗溪建成了4000亩的大学生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经过估算,种植油菜的预期收入有望超过百万元,全乡农民人均增收过百元。
朗溪土地上的汗水与快乐
朗溪的农民特别朴实。
每逢一四七赶集,参加基地种植的农民总会三三两两地来到乡政府看我们。他们很穷,但总是会给我们带一两斤鸡蛋,一篮子红薯,还会十分诚恳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有时候,他们会问:“你们真的就只待一年吗?”听了这话,我心里很难受,也很感动。他们是不愿让我们走啊。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拼命把工作干好,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多尽一份心,多出一份力。
现在,我们的油菜基地建设在整个彭水县引起了强烈反响,从县里到乡里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一家民营企业还无偿捐给我们一笔资金。有了这些支持,大伙儿的心更热了,干劲也更足了。
随着油菜基地建设日渐成功和影响扩大,我们的小报《志愿者之窗》也有了新的“任务”。除了传播油菜种植技术,现在还介绍烤烟种植、畜牧、林果业这些农业技术和防治家禽家畜病这些乡亲们需要的资料。
朗溪乡“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日渐成功,使乡党委政府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心更大了,信心更足了,也使朗溪的老百姓明白了脱贫致富奔小康必须依靠科技,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朗溪乡朗溪村村民张厚明承包了300亩的荒山发展林果业,过去由于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不够,再加上技术、管理和宣传不到位,举步维艰。当志愿者来到朗溪之后,他就想来找,但一直将信将疑,不信任我们。在看到油菜基地建设的成就后,今年一开年,就主动来找我,商量如何发展他家林果业的事宜。我们几个志愿者经过细致的走访调查,发现朗溪适合发展林果业,特别是板栗,而且市场前景好,技术问题也容易解决。于是,我向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在朗溪村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林果示范基地”,推动朗溪乡林果业发展的建议。我们以张厚明承包的300亩荒山为示范点,建立了板栗基地,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技术、宣传、联络等支持,目前,基地建设还在紧张进行。
在创办“大学生志愿者油菜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我发现,朗溪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批留在本乡的“不走人才”尤为重要,我们大学生志愿者要在有限的服务期内力争为服务地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为此,我积极主动与母校三峡大学联系,在母校与自己的服务地之间架起桥梁,通过高校、乡党委政府和大学生志愿者合作的方式,开展朗溪人才培养工作,为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这项工作得到了三峡大学的大力支持,学校已经专门派一位经济学教授来朗溪考察调研;不久之后,三峡大学还将派一个专家组以志愿者“三下乡”的形式来朗溪开展人才培训,支援西部贫困地区。我们朗溪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在为朗溪的人才培养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朗溪的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自从2003年9月来朗溪到现在,每个人体重都下降了,大家戏称为快速“减肥”,不但没有人有一句怨言,还都体味到了另一种不同的快乐,劳动和奉献中的快乐,还有成长的快乐……
春节后不久,我们得到一个好消息:彭水县政府在全县油菜生产工作会议中决定把郎溪基地作为全县油菜生产的试点,规划在今后的三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20万亩的优质油菜基地……大家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啦!
3月,4000亩金黄的油菜花将盛开于彭水。5月,朗溪人将会迎来收获的喜悦。作为志愿者,我们在朗溪的土地上洒下了自己的汗水,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能够骄傲地说:我们无愧于志愿者的称号,无愧于朗溪乡亲们的信任……
摘自:《中国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