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心——十年又十年
李科燕
母亲已满61了,经历了一轮岁月的甲子,也经历了新中国至今的变迁。如今回首,盘点母亲生命中每一个十年的历程,发现有那么多的故事,我尝试着讲出来,也许母亲的轨迹正是那一代人经历的缩影。
一、1947-1957 关键词:童年 支边 织布机
母亲出生在川东南的一个古老县城,上有兄长,下有弟妹。外公在外做会计挣工资,能干的外婆在家抚带小孩,是一个平常的和睦人家。就在母亲开始上学后,外公因业务精通被选中去阿坝山区南坪县支边,背着银元现金、捧着防盗的枪支,翻山涉水去筹建商业局(当时说一去二三年,实际一去三十多年)。一家人被分隔两地,外公只能省吃俭用的每月寄工资回来,家中的用度从此变得紧张。除了外婆做些刺绣手工换点零用钱,母亲说记得婆婆(就是外公的母亲,我的曾祖母)也总在织布机前纺麻挣钱贴补家用。因为疼爱懂事的母亲,曾祖母偶尔塞几分钱给她,但母亲也攒着舍不得花。
那个古老的县城我今年陪母亲旧地重游,当年的房屋都已换成林立高楼,只有六座明清时代留下的石牌坊依然屹立在老街上,周边是繁华的步行街商业区了。
二、1958-1967 关键词:求学 艰辛 老三届
在我这代人已经不太能明白的各类运动中,外婆一家妇幼老小被人算计,从居民被整成农民,还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外婆只好带着子女回到娘家小镇生活,接下来的日子很艰辛,家中供不起那么多孩子读书,只有成绩优异的母亲考上了重点高中得以继续学业,而母亲的弟弟妹妹小学毕业后只能辍学。最难熬的日子,不得不把最小的妹妹送养给别人,因为当时她已经饿得只剩下半条命。
就在母亲咬紧牙关求学苦读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取消了,当时包括母亲在内的三届高中生被赋予了一个历史名词——老三届,一代人的青春就这样成了时代错误的牺牲品。
母亲当年读过的中学至今仍是百年名校,这个全省首批的重点中学出过大量人才。前两年,母亲偶然联系到当年的一位同学,才知道他正担任该校校长,不由感慨唏嘘。
三、1968-1977 关键词:知青 信用社 晚婚
从学校归来,母亲当过代课老师,在家干过农活,前途茫然跟着外婆辗转到了阿坝山区投奔外公。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下到了南坪县某乡的大寨子山上,山上大部分地方是藏族的聚居地,母亲住在一位汉族老乡胡家阿妈家。这位老阿妈我小时候见过,80多岁了还可以背一背篼土豆去县城赶集,来去总到我家歇歇脚,聊聊家常。
后来一个公社招考广播员,母亲考上了,开了一年多的广播。 4 年前我陪母亲故地重游,看到她当年用过的写着毛主席语录的广播台,至今仍在使用。
外公是学徒出身的老会计,当时商业局的年轻会计几乎都是外公的弟子。后来母亲在空余时间也跟着外公学会计,一技之长终有所用,在组建信用社的时候,母亲很顺利的被招为信用社的会计。
当工作逐渐稳定的时候,母亲已经28岁了,当年算是“老”姑娘了。在外公好友的张罗下,母亲很快结婚成家,也是名副其实的“晚”婚了。父母的媒人我叫“仁爷爷”,晚年居住成都,我读大学时曾随父亲去拜望过他,70多岁了还担任某合资公司的财务顾问,每周上两个半天班,乐观而开朗。
四、1978-1987 关键词:女儿 告状 银行
十年浩劫终于落幕,1977年包含四川在内的部分地区开始恢复高考,身为老三届的母亲终于有机会圆她的大学梦了!就在此时,发现已经怀上了我——要小孩还是要大学?我能理解那是一个多么艰难的选择。最后是外婆拍板说要孩子,这才有了我。两年后,有了小妹,然后山区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我很庆幸我还能有个妹妹,能在成长的路上结伴而行,少了独生子女的那份孤单。
父亲工作在甘肃边界,一年来探亲的时间很是有限。更多的日子是母亲带着我们生活,尤其是外公退休离开山区之后,母女三人相依为命。母亲管完工作管孩子,独自撑起了一家门户,她的能干要强在公社有口皆碑,邻居们常常拿她当榜样劝自家为一点小事哭鼻子的老婆:“看看人家李大姐!”。山区小学的教育条件差,母亲就当家教辅导我们的学业,并为此自学了拼音,在自制的小黑板前教我们功课,很多年后公社的邻居都记得我们姐妹在小板凳上学习写字的模样。住家旁边就是信用社办公室,母亲工作很认真,她为老乡存钱贷款等跑了不少路办了不少实事,据说怀着我的时候还在爬大寨子山,归来已是晚上,山顶的月亮又圆又大……母亲说那一轮明月在她今后几十年的梦中曾反复出现。离开公社二十年后我们重返故地,老乡们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李会计”,热情的围拢过来纷纷要拉到家里去吃饭,看着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我忽然更理解母亲,理解她当年的岁月。
父亲后来调动到四川内地的一个县城工作,相距更远了,一家人的团聚问题迫在眉睫。母亲所在的信用社是集体所有制,俗称地方粮票,非全国粮票,不能随便调动。不久听说县里全民所有制的银行要首次公开招考人员,为了转到银行成为全民所有制,母亲克服了不少困难,去马尔康学习培训了半年后参加了考试,获得了全县第二的好成绩!然而最终调入银行的名单上却没有她,后来才知道是银行行长的小舅子的老婆顶替了这个名额——那是一位号称初中毕业的女工。
在遭遇不公孤立无援的时候,母亲的倔劲上来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措——给州银行、州领导写信告状!所有的人都认为那样做除了给自己找麻烦将是无济于事的,但苍天有眼,母亲的情况无意中被来查访其他事项的两位中年女干部得知了,她们带走了母亲写的材料说去反映(至今不知她们的姓名,据说可能是纪委的干部)。很快上边的消息下来说要重新核查,历经波折母亲终于调进了银行!然而在银行的日子没少穿行长的小鞋,被分配到最苦最累的柜台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尽管母亲兢兢业业的出色完成了大量工作,但职称与奖励从此与她无缘。
我和妹妹随着母亲转学到了县城,读了两年后又转学回了内地。因为银行找借口不放母亲走,父亲一人无暇抚带,我们回内地后的第一年还是外婆来帮忙照顾的生活起居。
五、1988-1997 关键词:调动 辅导 大学
我们回来后又拖了一年,母亲终于调回父亲所在的单位,安排在财务科,担任出纳。实际却要干出纳会计等全部的活儿,因为会计是书记太太,什么业务也不会。一到评职称评先进的时候,这些好处都心照不宣的落在官太太身上,母亲为此很怄气,一直做技术的父亲也只能劝她算了算了。后来单位有一次省系统内培训的机会,单位掏钱,个人学习,拿考试成绩单回来报销。官太太不敢去,母亲却很高兴能获得这样一个学习机会。在几十人的培训班上,年过四十的母亲是年龄最大的老大姐,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文凭学历的培训生,却最终拿到了全部课程九十多分的全班第一的考试成绩。即便如此,回来依然是担任出纳。
母亲把自己工作上的不如意化成了对我们的期望,对我俩的学业一直很关心。记得初一后的暑假,母亲还在家中的小黑板(童年时候的小黑板至今仍在家中)上给我们辅导初二的几何与代数,同院子的同学知道后纷纷跑来旁听。我们俩先后从小学考进重点初中,再考进重点高中,母亲很开心她没有多掏一分钱赞助费(分数不够的交钱可以读)。中学毕业时赶上高校并轨,前后一年,我和妹妹都顺利考上了北京的重点大学,让母亲的同事们羡慕不已,因为此 时官 太太们正想方设法安排子女走后门进系统内部读技工校。
母亲说她以往常常梦见自己参加高考,读大学了,一高兴就醒了。自从我和小妹考上大学之后,她再也没做过这样的梦,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心愿已经得以实现了吧。有意思的是,当年单位年终评先进,“五好家庭”的荣誉破天荒的送到了我们家,奖品是一口高压锅。
六、1998-2007 关键词:老小 大病 退休
大二的暑假,外公病危,母亲带着我和小妹赶回老家,陪着外公走完了最后的日子。外公一辈子都在辛勤付出,退休后接到过一次邀请,是商业局组织老干部到北戴河和北京旅游,外公得以参观了故宫和天安门,这是他一辈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外公每每提起就开心不已,回去后还常叨叨没有玩够。我曾说等我毕业再接外公到北京来好好玩,可惜此生都不能偿愿了。外公病故后,商业局不远千里派人来参加追悼会,凭吊外公对山区贡献的一生心血。前几年听说外公当年的徒弟小白后来调任内地某财经校校长,还特地到老家附近寻访过外公,以感谢当年教导之恩,可惜外公终不能知晓了。
外公故去的当夜,我睡在他生前的病床上,难过得到了极致。翌日起来,有亲戚很诧异的问我你不怕啊?为什么要怕呢?如果外公地下有知,一定会保佑我这个他最疼爱的外孙女。外公临走前的心意是我猜到的,他放心不下他的母亲(我的曾祖母),家人说一定会好好照顾老人他才撒手而去,享年71岁。几年后,曾祖母在度过百岁寿辰后,安然长逝。这位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小脚老人,年轻守寡,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历经艰辛,晚年失明又复明,留下子孙满堂(我家五世同堂)。曾祖母98岁的时候思维还很清晰,会给人说我和妹妹在北京上大学,工作了,还给她寄了钱,说着就高兴起来。我喊了她二十多年“祖祖”,只知道她娘家姓曾,却一直不知道她真正的名字。
转眼到了我大学毕业,那年一月父亲退休。作为技术骨干勤勤恳恳工作了一辈子,单位领导询问他退休前还有什么要求要提,出人意料,父亲很平静地说他没有任何要求。领导有些诧异地问不用单位照顾解决一下子女的就业问题(其他退休人员都借机要求把子女塞进单位,虽然只是管水利,但好歹是事业单位)?父亲笑笑说不用。确实,我毕业需要就业,但我和我的父亲都相信我的就业不会是就业问题。几个月后,我凭借一己之力,签到了开发区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北京。
在我工作快一年的时候,母亲经历了一场大病,因为怕我俩担心,只告诉我们是胆囊炎要做手术。在邻县当医生的表舅与专家的倾力抢救下,母亲手术成功并逐渐康复,这时候我们才知道患的是严重的胰腺炎,死亡率90%。今年春节和表舅一家相聚,说起母亲当时能挺过去他们都觉得是一个奇迹。
术后不久母亲也退休了,身体恢复些后,心软的母亲又答应了照管小表舅家的调皮孩子。管教一个十来岁的淘气小男孩,让母亲大费心血,虽然我和妹妹一致反对,但还是管了三年。我相信小表弟在我家读书生活的三年应该受益匪浅,后来他大了些的时候回来看望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当年让你们操了不少心,母亲很欣慰说小表弟终于懂事了。今年亲友相聚一起吃饭的时候,小表弟紧挨着母亲坐下,不时夹菜倒水,说自己在成都一家学校读大专了,母亲很是高兴。
小妹毕业后去了深圳,然后考取了全额奖学金去美国留学直到博士毕业,之后去往新西兰某大学任教。母亲因为晕车的缘故,一直不喜出门,这么多年只因为我俩到过深圳和北京。原本是个地理盲,但后来家里挂上了全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母亲身在家中,不时关心北京的天气如何,美国又有什么事情发生,现在南半球是不是快冬天了……自打几年前家中装了电脑可以上网,母亲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很快就会发邮件,看新闻,用QQ聊天(当年的拼音功底又用上了,虽然指法不对,但打得还挺快),用视频联系小妹……还认识了一帮网友!06年到北京玩的时候还去拜访了其中一位老三届的大姐。那天朋友们问我你妈妈做什么去了,我说见网友去了,大家都很惊讶地说你妈妈好时尚啊!
七、2008-至今 关键词:外婆 健康 网络
外婆在母亲当年大病期间不小心摔了一跤,此后行动不便,需要借助拐杖或轮椅。为了方便照顾,母亲时常把外婆接到我家来小住,但是外婆总惦念乡下的小镇,那是她从小生活的故乡,有她熟悉的亲友和集市,所以大部分时间外婆还是在小镇生活。每逢生日节日,母亲就时常回小镇陪伴外婆。前年秋季到今年春节,外婆一直住在我家。其间母亲过60岁生日,说想不到还能有86岁的老母亲陪自己过60岁的生日,真是一大幸福。外婆虽然没读过书,但是很明事理,能很快适应时代的变化。今年春节聊天,外婆对我说社会在前进,科技发达了,电脑上都能看见我小妹能一起说话只是摸不到罢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你们在外面要过好你们自己的生活,不要太担心她。
外婆春节后回小镇了,母亲除了日常起居锻炼身体以外,继续她的网络生活。母亲两年前开始在网上购买基金,然后开始关心国家经济,学会了泡论坛发帖子,据说帮人解答问题 ID 已经荣升到“学姐”了,生日的时候收到一堆网友送的虚拟礼物,蛋糕呀鲜花呀,高兴得合不拢嘴。
现在每天母亲看看韩剧电视,关心一下大盘的走向,发发邮件聊聊天,出门走走周边的公园,同时操心着北京的房价,操心着小妹移民申请的办理进展……忽然想起母亲的网名来,里面有“安乐”俩字,那是山区南坪县一个乡的名字,她在那个乡公社当会计,我在那儿度过了满山乱跑的童年。当南坪改作九寨沟县的时候,那儿还叫“安乐”,还是住着那些老乡还有我童年的玩伴。我想这“安乐”二字,一半是母亲对她青春岁月的怀念,一半也是她如今生活状态的写照吧——愿,岁月静好,安乐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