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8——我的一次刻骨铭心的感悟
2008年6月初,因为工作关系我踏上了去往西部的旅程,目的地是仍余震不断的巴蜀名城——重庆。临行前,家人、朋友都纷纷叮嘱,关怀与担心溢于言表,令我心若仲夏,倍感温暖。
十天的工作档期紧张而丰富,灾后的川渝人民呈现了空前的团结与乐观。我亲眼目睹了解放碑广场的全民大捐赠,募捐场面之壮观、捐献队伍之浩荡感天动地。我也看到了可爱的美专学生在观音桥步行街义卖“震前清川”的速写作品以支援灾区的动人场景。那场景本身就是一幅幅晶莹的图画,她画在了我们民族的心底,感动油然。而更让我难忘的是发生在南滨江畔的一幕,
那一幕给予我的感悟是我此行最大的财富,也必将是我一生的宝藏。
那天是六月十三号,马上就要回北京了,临行前去了一趟渝中区,专门去乘坐长江索道。听说《疯狂的石头》就是在那儿拍摄的,同事们也让拍些照片回来,我自是兴致勃勃地去了。
缆车掠过长江,壮观的美景让我惊叹不已。到了长江对岸,我想去南滨路去看看,在热心重庆人指引下,我要通过一条有几百级台阶的“梯坎”( 重庆方言,有坡度的台阶或小路) 才能到达,而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刻。
就在我走下那长长的梯坎,要转向长江时,路边站着一位正在歇脚的老人吸引了我的目光。她个子很矮很矮,样子很瘦很瘦,精神矍铄。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背着一个巨大的筐子,那个筐子几乎等于老人的大半个身高,筐子里插满各种捡拾的空酒瓶子。显然老人是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了,点点汗水清晰可见。我当时惊讶不已,简直难以想象这样瘦小的一位老婆婆怎么可以背起这么重的一个筐子呢?带着好奇,更带着尊重,我向老人家问好:“您好老奶奶,您怎么背这么多的东西啊?”老人慈祥地看着我,不经意地笑笑:“没啥子的,年纪大了,我老太婆没别的耍(重庆话,意为没啥可干的),就每天出来活动一下萨(萨,重庆方言,语气助词,相当于“啊”)。”老人家说完就开心的笑了。她笑得是那样的轻描淡写,还有一份 自豪在里面呢!仿佛艰辛的生活在她的眼里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我因此肃然起敬,便又问:“老奶奶,您高寿了?现在还有余震呢,您要保重啊!”老人家把手轻轻摆两下:“没事萨!我都八十三岁了。当年日本人天天丢那么多的炸弹都没怕过,地板板晃两下也没啥子嘛,房子没了,挣钱再盖萨!”重庆方言上扬的尾音从老人口中悠扬的传出来,更有一种格外的韵味。我专注地望着眼前这位老人,再没了矮小的概念。而老人看着我呆呆的样子,接着说:“娃儿,我年轻时和你一样高萨。”说完,孩子般的一笑,背起那一筐满满的空瓶子拾阶而上,奋然前行 ……
我望着老人弯弓一样的背影,久久不能平静!在我二十多年的生命历程里,这一幕我确信是最平凡但却最具震撼力的。我的感动在心中涌动着,不能平息:我从老人身上分明看到了我们的人民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更看到了我们的人民面对灾难的从容心态。在这样的人民面前,灾难固然可怕,而未来却更显希望。因为我们民族的自信遇难愈强!
如果说美丽的南滨路是重庆的一张名片,那么这位八十高龄的老人便是千百万川渝人民的名片,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历经磨难而盎然不衰、朴实无华的缩影。我拿起相机——逆光中,老人,美到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