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08——回眸我的不惑之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诚哉斯言!
不知不觉中,2008年——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特别意义的一年,即将过去了。
这一年,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而立之年”。自1978年以来的30年,正是我求知、成长、发展事业的30年。亲身经历过这三十年,对我国在这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自然倍感欢欣鼓舞,而躬逢盛世,在祖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所亲身经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尤其让人感动于心。
这一年,年初的雪灾,没有回重庆老家过节的我,带着孩子上网搜寻了南方雪灾中军民同心、奋力抗击雪灾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和孩子一道完成了孩子学校布置的寒假任务——写一篇特别的中国年的文章。在成文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一道,收获了感动,收获了力量。
这一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的一幕幕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壮举,震撼了我的心灵,净化着我的灵魂,提升着我的祖国意识、公民意识。尽管我不能亲临一线,但我在工作中积极策划、组织相关文章和版面,生活中积极捐赠款物,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四川人对家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和力所能及的支持。
这一年,8月、9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我在坚守岗位、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到这场盛会中去,在为运动员助威呐喊中感受奥运激情,感受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和平、友好的气氛,记录下许多精彩场景。
这一年,对于“而立之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又一个重要意义堪与30年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的重大事件出现——在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30年前农村改革揭开序幕,到30年后继续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偶然的巧合昭示着历史的必然。作为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大学生,我情不自禁地为这一决定叫好!为和我那许许多多父老乡亲一样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的光明前景叫好!更为我们党锐意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叫好!
而对我自己而言,这一年更具有不同的纪念意义——这是我的不惑之年。孔子在《论语·为政第二》中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回首人生四十年,虽不能如孔老夫子那样四十而不惑,但大抵心中对先贤存了敬畏之心、景仰之念,为追求不惑而勉力为之自不待言。
这一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的学业进入第二年。作为单位的中层骨干,工作十分繁忙,出差频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务事务繁多。但我克服重重困难,以一种“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的紧迫感,按照当初制定的学习计划,在上半年就完成了所有课程的修习和考试,且所有参考课程平均成绩达到了93分以上;参加了全国网络教育统一考试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英语(B)》的考试并全部一次顺利通过考试。到了9月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我仍然不敢有丝毫懈怠,购买了五六本相关参考书研读、分析,顺利提交了论文提纲和初稿;学位英语考试,屡败屡战,在4月份考试取得54.5分的基础上,没有气馁,继续坚持学习,积极准备应考11月份的学位英语考试。
这一年,我的20万字的专著《媒介笔耕纪略》正式出版,书中收录的数篇论文和研究性文章,都是在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后陆续写成的。这一年,根据自己的情况,我申报了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据初步得到的信息已经在11月初的评审会议上通过了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这一年,个人生活方面也有了可喜的收获。经过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的多年考察,经过有关部门批准,我作为京外调干人员正式将全家迁入了北京,困扰我个人和家人事业、学习和生活多年的后顾之忧得以解决。
“而立之年”也好,“不惑之年”也罢,对人生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一个国家而言,更只是一个“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刻。光阴虽已逝,来者犹可追。时光没有停下流失的步伐,我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相信,2009年,乃至今后,我,以及我的祖国,未来更加值得憧憬,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