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08---从“防暑”到“御寒”
教研部 程进才老师
自从1993年大范围的接触“宏观调控”这个概念,词条背了一大堆,结果一直是雾中看花,不求甚解。15年后的08年,从一波三折的“双防”,向“一保一控”和“保增长”宏观调控政策补上了这一课。细细想来,我觉得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防暑”、“保温”、“御寒”比喻或许更加通俗易懂。
2008年3月— 防暑
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年经济增长一跃从8%进入两位数10%,其后一路上涨,2006年突破11%,并于2007年达到11.9%。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经济偏快增长也带来一系列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有可能由偏快转为过热等问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专家学者一致称之为“双防”。不过这个词好像不太确切,“双防”是怕冷还是怕热啊,看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空调销售急剧升温的势头,倒不如叫做“防暑”更加恰当。
正是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物价水平呈现出走低的趋势,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大局的稳定。
2008年7月—保温
时过境迁,灾难来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震级达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这次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员重大伤亡,房屋大量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对我国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许多外向型出口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出口持续出现下滑势头。
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即“一保一控”。保控结合的方针通俗的讲,就是换季之时要注意既不能出痱子,更不能在刮风下雨时候感冒呗。二八月乱穿衣,保温才是必须的。值得注意的是,在6月13日的会议和7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的新华社报道中,都没有再出现坚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字眼。显然,中国施行了大半年的宏观政策出现了微妙“变奏”。我们要探讨的是,下半年宏观政策的微调,可否扭转在“从紧”背景下不断下滑的宏观经济走势?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0月份说,我国经济前三季度同比增长9.9%,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一成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好一个来之不易,看出冬天来了需要御寒的端倪。
2008年11月—御寒
奥运圣火熄灭了,残奥会邮件寄走,送别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关起大门算算家底,好像有点不妙。我国经济增长5年多来首次低于10%,而且还来之不易。大洋彼岸一个82岁的老人“次贷危机可能成为二战以来最严重危机”一语惊醒五十亿世界民众,如何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当前我国宏观调控首要任务。
新华社报道,在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出现的新形势,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今夜冷风来袭,注意添衣御寒”成为人们见面的嘱托。
这是近一个多月来决策层对我国未来调控政策走向做出的最新部署,专家们分析指出,此番将“稳健的财政政策”重新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从紧的货币政策”重新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转向,它同时表明在当前特殊政经环境下,决策层为防止经济萎缩、提振市场信心,依然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组合拳”寄予着厚望。
这些政策是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凸显了党和政府为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前瞻性、及时性和灵活性,希冀政策能够发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