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人大,我们共同成长
河北电大服务中心0803人力资源管理 李然
200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中国人民大学之歌”在开学典礼上唱响。弦歌浩荡,热情豪迈,抒写七十载风雨沧桑,磨砺奋进。
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历经风云变幻,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穿越历史风雨进入新的世纪,一度在困境中徘徊的中国人民大学,直面挑战,抢抓机遇,力主创新,走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的道路,实现了快速、稳健、协调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承载着党和国家的重托奠基开路,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凭借雄厚的人文社科综合实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引领方向、输送人才。当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中国人民大学以舍我其谁的气概率先倡导和践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200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纪念大会,主题是振聋发聩地高调倡导重视人文社会科学。2001年1月,《新华文摘》转载人大校长纪宝成的文章,标题就是《新世纪要更加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学校领导和专家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说,引领了新世纪之初人文社会科学相关舆论的方向。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前途,特别是对未来的经济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参加的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验的研讨会就是属于这一范畴”,2005年6月27日,巴西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在墨西哥《宇宙报》发表《关于中国的新思考》一文,在介绍研讨会各方观点后,他表示“中国人清楚地知道要往哪里走”。其间的研讨会就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一年一度的论坛紧扣时代脉动,为中外学者提供了前沿对话的平台,也已然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见证和坐标。
激荡人文社科浪潮,人大校园波澜壮阔。以数十载学术积淀,率先倡议纂修《清史》并推动这项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正式启动;成立孔子研究院积聚力量,组织发起编纂《儒藏》;中国大陆举办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人大责无旁贷参与主办;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5位人大专家入选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首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报告》、《中国社会发展报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三大年度报告,渐成品牌,影响深远;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中国发展指数研究、中国创新指数研究等重要成果陆续发布,引人注目,足见功力。
沐浴人文社科春风,人大校园风景独好。学校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33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全国高校第一;在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主战场高歌猛进的动力源于内在相融共生的合力。
进入新世纪,本着“巩固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的原则,人大提出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构想,构建起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9大门类的学科体系,并且明确以国际通行、中国特色和人大特有为原则,巩固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以“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为思路建设理工科。按照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学校长远发展的目标进行院系调整,先后组建了14个新的学院,成立了6个跨院系研究机构。 “这是极富远见的,是人大走上世界一流大学之路的起步,预示着人大广阔的发展前景。”化学家徐光宪院士在人大“当代科学家论坛”演讲科学发展趋势,印证了人大发展理工科的初衷:不是点缀,是为了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必要的交叉融合,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也是为了在校园内实现文科思维方式与理工科思维方式的相互结合,形成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氛围。
2005年,理学院成立之初,全校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863子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及合作申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21项。
同年,由信息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联合建设的“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大有了第一个研究型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意味着学校既有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群的总体水平将有较大提升。
历时两年,理工楼里形成了涵盖物理、化学、微生物等领域,功能齐全、资源共享的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我们常和物理系的同学一起讨论怎么才能进一步完善实验操作。”环境学院05级的刘卉丹说,大家的思考方式在交流中有了新的提高。
“国学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赖以取资的文化资源,而且是思想理念资源,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2005年,人大校长纪宝成先后在《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大声疾呼“接续文脉,重振国学”。作为重振国学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可谓震撼之举,也决非一时之举。
1950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她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综合性重点大学。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采用互联网教学的网上大学——“网上人大”。目前,“网上人大”在全国50余个城市设有教学服务中心,在读本、专科学生四万余名。2004年,为加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源整合,实现创办世界一流网上大学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过七年多的努力,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网上人大”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上大学之一。
“网上人大”2002年成为《电脑报》“十佳中文网站”评选活动中网络教育领域的唯一获奖者;2003年在由新浪网推出的“十佳网络教育机构”评选活动中获奖;2004年,在搜狐教育频道等联合推出的“十佳网络教育机构”评选活动中获奖。
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教育率先在国内进行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合作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了一家主要为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教育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东方兴业网络教育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并同时通过相关的技术服务协议来确定和规范学院与服务公司之间的分工、职责和关系。二是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引入学院的内部管理,通过全面针对办学定位,中国人民大学的网络教育提出了“基于IP、基于Web、面向实际应用”的技术模式;在日常的技术开发中实行了项目制、开发引进制;在技术维护中实行了承诺制、协议服务制。自主开发了集资源建设、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四个平台为一体的系统平台,该平台涵盖了课程制作系统、题库系统、教学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论文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费管理系统等几十个子系统。提高学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去迎接网络教育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跟随"您"的脚步不断前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