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描写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文学作品,曾经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小说中刻画的冯大娘、星梅、刘洪、芳林嫂、杨晓冬、小嘎子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组成了中华民族不可摧毁的民族脊梁,让人们一次次感动落泪。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 周年之际,这些红色经典相继被搬上荧屏,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尽管时代变迁,今天的年轻一代,也许已经不太理解老一辈人那种纯粹而崇高的信念和追求,但这些作品所记录的那段浸透了血与火的烽火岁月,已经凝固成不可磨灭的民族记忆,永远不能被忘却。让我们重新打开这一本本经历了岁月磨砺的优秀作品,感受那奔涌的激情和不屈的精神,用它们带给我们久违的感动和震撼。
《苦菜花》 冯德英著
1958 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素材来源于作者冯德英一家的革命经历,抗战烽火中,冯德英的哥姐们投身革命斗争,他的父母受到儿女影响,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冯德英一家因此被敌人切齿为共产党的“干部窝”。冯德英说,《苦菜花》中“冯大娘”身上浓缩了包括自己母亲在内的许多革命母亲的影子。小说面世后,在很短时间内便一印再印,销量达 200 万册。
《吕梁英雄传》 马烽 西戎著
1942 年,是山西吕梁人民抗战最艰难的岁月,英勇不屈的吕梁人民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山药蛋派”作家马烽和西戎将晋绥地区 720 多名抗日英雄的事迹写成故事,在《晋绥大众报》上开辟了一个名为《吕梁英雄传》的专栏进行连载。凭着生动的情节、大众的语言、以及民兵英雄张有义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吕梁英雄传》很快引起极大反响。 1946 年,重庆《新华日报》第二次连载,之后又由重庆大众书局出版,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大受读者欢迎。
《敌后武工队》 冯志著
1958 年 11 月由解放军文艺社初版,作者冯志本人就是抗战时期冀中九分区敌后武工队小队长,当年曾屡立战功。《敌后武工队》中的很多事件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书中人物也多以他的战友、上级为原型。小说描写以魏强、贾政率领的敌后武工队,钻进敌人心脏开展敌后斗争,奇袭南关火车站、火烧梁家桥、巧夺黄庄、智擒松田等跌宕起伏的故事,使小说充满传奇色彩。
《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著
1954 年 1 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作者刘知侠当年是一名战地记者,抗战期间曾多次参与战斗,在前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铁道游击队》中妇孺皆知的刘洪、李正等人物都是抗日时期微山湖地区的真人真事。
小说一经出版,立刻风靡全国,深受读者喜爱,总发行量达 400 万册,并先后被译成英、俄、朝、日等近 10 种文字,进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宝库。 1956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它搬上银幕,片中“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插曲传唱至今。
《野火春风斗古城》 李英儒著
1962 年 6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抗战时期,李英儒和妻子张淑文都是十分老练的地下工作者,这部小说正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作的。 60 年代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也红遍全国,王心刚饰演的男主角杨晓冬,王晓棠饰演的金环和银环,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小兵张嘎》 徐光耀著
小说 1961 年发表在《河北文学》上,作者徐光耀 13 岁参加八路军,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八路”,在冀中根据地整整打了 8 年游击战。《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白洋淀,正属于冀中根据地范围,“嘎子”的原型就是当年赵县的两位小侦察员。 60 年代初,著名导演崔嵬将小说搬上银幕,张嘎子聪明、勇敢、又淘气的形象深入人心。小说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小说和电影分别获得全国少儿创作大奖。(傅庆萱 施仰)
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