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版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6 月
定价: 29.00 元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与其他历史读本最大的不同在于,以前国内的历史读本都是从中国一国的角度出发的,而此书关照的则是三国的互动,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这段历史。国内过去对日本和韩国的历史关注还不是很多,比如在中国编写的世界史中,关于朝鲜半岛历史的部分非常少,甚至连编写历史的人都不够熟悉,而这本书则给读者提供了有关日本、朝鲜半岛历史的内容,这将大大开阔中国读者的视野。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
□本报书评人 张弘
人的记忆不可避免具有选择性,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追忆,当事者由于观察角度、所处位置等方面的不同,在追述时也难免会有差异。而接近真实的最好方法或许是把不同视角所看到的事物同时列举出来,聚合在一起。这样,既避免了盲区,也不会导致偏见。虽然呈现给中国读者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有不近人意之处,但它提供了更全的场面和更开阔的视野,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
正如编者所说的那样,由于所受教育和文化氛围的不同,各国青少年对于二战的印象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中国青少年来说,他们最容易想起的是“南京大屠杀”、“ 731 细菌部队”、“三光政策”等日本侵略军残酷的暴行;对韩国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印象则是失去祖国,甚至被切断与祖先联系的痛苦记忆;而日本青少年对于二战的印象则是“东京大空袭”、“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等战争被害的事实。三国人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并非虚构,但彼此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一旦涉及罪责、历史包袱、痛苦往事及种种复杂情绪的交织以及国家、民族这些概念所蕴涵的身份认同和特有属性时,争执就在所难免。当坦然面对历史需要付出过人的勇气并承担责任时,直面过去就显得更为艰难———不仅迫害者如此,被伤害者同样如此。对迫害者而言,所需要的是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解剖,并为避免残暴重演而努力;对被伤害者而言,意味着在牢记过去痛苦经验的同时,恢复到健康、正常和理性的状态。
从《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中,读者不难见到三国学者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基本的历史观方面,三国学者并无差异。事实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中韩两国学者之间异议不多,两方与日本的争执很频繁。个中原因在于,两国在二战中都是饱受日本法西斯蹂躏的受害者,而日本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给中韩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由于本书主要是针对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中的歪曲,因此,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阐述多有割裂。此外,一些重大的事件没有得到清晰的交代和阐述,只是一笔带过。此外,东亚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西方国家的参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本书却少有提及。然而,它仍然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对二战的基本事实及其性质(日本就是侵略)方面,大家事先就有了共识。当读者把目光从本国扩大到更宽广的领域时,对于 60 多年前的战争也会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看法。尽管起点极其艰难,但三种版本在本国都很畅销的事实则可让参与编写的学者们松一口气———毕竟,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三国民众的承认,尽管在日本是读者热中而媒体冷落。有了这样一个开端,人们有理由相信,建立共同的历史认知不仅可能,而且它将有利于促进三国民众今天的交流,澄清误解并消除狭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