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的日本战后 60 年

陈代奇/编译

二战后不久出生的人们,如今都已步入花甲了,在这 60 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战争记忆犹新。自 1930 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在整个亚洲地区发动了长达 15 年的战争。而随着对战争调查的不断深入以及近年来新资料陆续发现,日本反思这场战争的声音也是层出不穷。最近,一些关于二战研究的新书也随着二战 60 周年的到来上架了。

日本从“过去”解放出来了吗

小菅信子的《战后和解——日本从“过去”解放出来了吗》一书中充满了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反思,她在书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 60 年了,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也愈加稀少,然而,围绕着战争的历史认识,日本与邻国的争论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日本何时才能从“战争”的咒语中解放出来?

与此相对的是,尽管英国曾经因为日本在二战中虐待本国战俘而长期与日本交恶,上世纪 90 年代后,通过双方的努力与协作,两国关系好转,并最终实现了和解。但为什么日本与中国、韩国、朝鲜的关系却每况愈下呢?

小菅信子说,日本在处理以前敌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化解对立状态上是非理性的,也就是所谓的感情用事。小泉政府在外交上表现得像个小孩子,外务省必须进行反思,尤其应该在日中关系上探索和解的可能性。

神风特攻队队员的死

作为知名的战争史作家,保阪正康在其名为《那场战争究竟是什么》的最新著作中说到,自19 31 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从中日战争到亚洲战争,进而是太平洋战争。日本为什么在遭到国际社会屡次批判的情况下仍然一味地迈向战争的道路呢?难道就没有其他的政治选择了?

保阪正康认为,当时的日本处于军国主义、沙文主义氛围下,日本人民被诱导向战争的道路暴走,至少在精神上,已经失去选择和反抗的权利了。当时的历史特征可以归纳为“主体性的缺失”、“知性、理性的放弃”以及“自我绝对化的谬误”。

同时,作为以昭和史研究而闻名的历史学家,保阪试图挑战以往日本国内一些专家所认为的二战期间日本天皇裕仁对日本发动的战争不负责任的观点,即“天皇无罪论”。他甚至把当今首相小泉比作东条英机。他曾说到,小泉先斩后奏的派兵决策(伊拉克战争),让日本回到了上个世纪东条英机时期,日本关东军擅自作决定扩大侵华战线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保阪描写日本自杀空军——神风特攻队的长期畅销书《“特攻”与日本》连同旧版已经卖出 41 万多册了。说到神风特攻队,人们总是无法理解,认为是日本特有的疯狂与偏执的产物,并将之归咎于军国主义与日本旧时武士道精神的毒害。但其实,几乎没有一个日本飞行员在濒死之际会像外界传闻的那样高喊“天皇万岁”,他们只会带着哭腔大叫“妈妈”。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那些神风特攻队队员的死,是志愿,还是被命令?是英灵,亦或是无代价的死去?

日本阵亡学生纪念会编写的《听,松雀的声音》,是把战争期间日本众多的学生兵的遗稿整理而成的。太平洋战争后期,日本战败的迹象已经开始显露了,为了最后的殊死一搏,日本军部将 20 岁以上的大学生尽数招入军队。这些年轻人在被欺骗的情况下逐渐步入死亡之地。本书在 1949 年出版后牵动了无数读者的心,这次借二战结束 60 周年之际再版。

“原爆文学”

1945 年 8 月,日本在广岛和长崎相继遭到原子弹爆炸后的 14 天后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无条件投降。 15 日,天皇通过无线电广播宣布日本战败。在这场战争中,日本的军人,以及与军队相关的工作人员约 230 万人、平民 80 万人丧命。

《战场体验》,系朝日新闻社出版的太平洋战争后幸存者和士兵的感言辑录,此书连同广岛和长崎的原爆灾难记录编辑委员会编写的《原爆灾害》,再一次唤醒了日本国民的黑色记忆。

作为广岛原子弹悲剧的幸存者,作家林京子在今年发表了她的著名短篇集《希望》。该书描绘了原子弹爆炸后,一些少女虽然幸运地活了下来,但今后的生活却被放射能所笼罩,因此对于结婚和生育有着强烈的恐惧,可以说,这是远甚于原子弹的灾难。但她们仍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坚信总有一天能够走上光明大道。

该书是当代日本“原爆文学”的重要作品,读完后能增加对原爆灾难的具体感受,也会产生痛彻、沉重的历史感。

来源: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