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他们代表着法治进步的力量

2004 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五十周年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五十周年。在这一年,有太多的事件铭刻在中国法治的进程里。它让我们记住了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这样一个主题,也见证了中国法治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国家法律的不断完善;来源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来源于法律的不断普及和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更来源于每一个普通公民对法治的领悟和行动。

2004 年 12 月 4 日,全国第四个法制宣传日。在这一天,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特别节目,共同揭晓 2004 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12 月 4 日晚,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今日说法》 12 · 4 特别节目———“法治的力量” 2004 年度法治人物评选颁奖晚会,隆重揭晓出 2004 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张先著、高政、谢健、宋鱼水、栾文棠、张兴国、许崇德等先后上台领奖,因公殉职的吴光林、曹发贵由其家属代为领奖,场面感人。中国消费者协会因为针对“霸王条款”的一系列点评,捍卫了消费者权益,成为唯一当选的集体单位。中消协副秘书长武高汉代表中消协领奖。

晚会由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通过媒体视角,对那些具有不同特点和意义的法治人物、法治事件进行盘点,展现了 2004 年度波澜壮阔的法治进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法律在影响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状告乙肝歧视第一案

张先著

张先著,安徽芜湖人。

事件:去年 6 月, 25 岁的张先著报考了芜湖市公务员招聘考试,并在 30 名考生中名列第一。但是,张先著却因为携带乙肝病毒而被取消录取资格。

我国大约有 1.2 亿人和张先著一样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个群体在入学、求职甚至恋爱婚姻方面受到种种排斥。面对这种情况,张先著一纸诉状把芜湖市人事局告上法庭,他希望以自己的诉讼唤起社会公众对 1.2 亿人的关注,消除对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这场官司因此被媒体称作“乙肝歧视第一案”。

2004 年 4 月,乙肝歧视第一案以张先著胜诉而告终。之后,浙江、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修改了当地公务员禁止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有关规定,而国家人事主管部门也进一步统一了国家公务员体检录用标准。在消除歧视的道路上,张先著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点评:平等是一次握手,是一次公平的录用,是作为一个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人”字相互支撑的力量源泉。张先著用法律武器让所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触摸到一次真实的平等。

揭露阜阳奶粉案

高政

高政, 30 岁,太和县三堂镇农民,高中文化。

事件:作为阜阳劣质奶粉受害儿童的家长,高政为救治孩子花光了所有积蓄,并目睹了其他受害儿童的惨痛遭遇。为此,高政走上了主动维权的道路。

他自费对奶粉进行检测,暗中调查取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虽然见效甚微,但仍执著地与假奶粉进行着坚决的斗争。最终,他微弱的声音被媒体听到,逐渐轰动全国。在高政的推动下,震惊全国的“阜阳毒奶粉事件”浮出水面,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引发了奶粉市场的全面清查整顿。

此后,阜阳市共查获 55 种不合格奶粉,涉及 10 个省区市的 40 家企业被查处, 10 多万袋劣质奶粉被停售;立案查处涉嫌销售不合格奶粉案件 39 起,打掉生产窝点 4 个,刑事拘留 47 人,逮捕 31 人。

点评:高政,以他农民本能的善良、执著和对法律的坚信不渝,以其朴素的维权意识和内心强烈的责任感,从维护自己权利入手,与劣质奶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抗争。屡遭挫折却不改初衷。正是由于这位普通农民的执著,挽救了数以千计的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最终的结果是使全国农村千万儿童的生命与健康能够早日得以挽救。这是一个法治意识在中国最基层民众中觉醒的生动例证。

为缉毒而牺牲的英雄

吴光林

吴光林,云南省临沧地区凤庆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副队长。

事件:自从 2002 年 11 月以来,吴光林和队友们恪尽职守,屡破要案。共查破毒品案件 152 起,抓获犯罪嫌疑人 275 名,缴获海洛因等精制毒品 550 多千克,缴获毒资 400 多万元。在 2004 年 8 月 30 日的一次设卡稽查中,为了掩护队友包抄,吴光林不惧危险,直面武装毒贩,英勇牺牲。年仅 35 岁。

点评:战斗在禁毒一线的中国缉毒警察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毒品做着持久而卓绝的斗争。正因为有了吴光林和他的战友们,我们的国家才得以繁荣,我们的人民才得以安康。吴光林的挺身而出,为“无畏”写下了最动人的注释。也让我们这些享受着和平、安详生活的人懂得了珍惜。他和他战友们英勇无畏的努力,为我们的繁荣安康筑起一道牢固的长城。

点评五行业“霸王条款”

中消协

事件: 2003 年 7 月以来,中消协陆续对电信、房地产、银行、汽车、旅游等 5 个行业共 29 大项“霸王条款”进行了公开点评。点评后不久,浙江的浙商银行率先破除银行抵押贷款的“霸王条款”。随后,电信、汽车和旅游部门对本行业中的“霸王条款”也都陆续作了修改。它的点评不但抨击和修正了“霸王条款”,也使公民权益得到公正的保护。

点评:每一个公民都是中消协点评“霸王条款”的受益者。它的点评不但抨击和修正了“霸王条款”,也使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公民权益得到公正的法治保护。中消协点评“霸王条款”无疑是这个夏天最有力量的声音之一。

反贪女检察官

谢健

谢健,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

事件: 1998 年担任反贪局局长以来,谢健先后主办和指挥了 151 起案件,其中犯罪金额在 100 万以上的特大案件 4 件,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犯罪要案 41 人(厅级 3 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 7000 多万元。

谢健善于从女性的细腻视角去处理案件。在她看来,反贪工作更多时候不是靠威慑,而是要以情感人。迄今为止,没有一个被查办的人对谢健进行打击报复,有的甚至对她产生了尊敬。一名罪犯在押期间,亲手制作了两件礼物送给这位充满人情味的女检察官。

更令人钦佩的是,谢健还在江苏省实现了第一个“零口供”办案:在取证确切的情况下,不依靠口供而断案,杜绝了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这项具有前瞻性和国际视野的创举,实现了中国法治文明建设的突破。

点评:谢健担任的检察官也许是一个得罪人的职业。但谢健为这项特殊而重要的工作赋予一种真挚的情感,创造了一个既当克星又当救星的奇迹,也验证了威严法律加上人文关怀才会产生的巨大力量。

“中国硅谷”公正法官

宋鱼水

宋鱼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

事件: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北京市海淀区,知识产权纠纷十分频繁。而要审理难度很高的知识产权类案件,则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准。 11 年来,经宋鱼水审理的 1200 余件各类民商案件,都得以顺利解决。其中 300 余件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也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经她办理的案件,调解率高达 70%% 。

宋鱼水办案,不仅要求客观公正,还力争让败诉方输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她以一个法官的公正和真诚,赢得了所有人的敬意。一家输了官司的公司曾送给宋雨水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辩法析理,胜败皆服”。

点评:对于一个法官而言,能做到业务精通、公平断案已经不辱使命。但宋鱼水却向前推进了一步,达到“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境界。更多的人则由此坚信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是非总有公道,公道自在人心。

揭露西安体彩财务黑幕

栾文棠

栾文棠, 72 岁,曾于 1995 年至 2000 年任陕西省体彩中心财务指导。

事件:工作期间,他发现陕西省体彩中心个别领导人与承包商勾结欺骗彩民、坑害国家。于是从 1996 年起,他开始了长达 8 年的揭露黑幕斗争。他坚持不懈地收集整理有关证据,多次向有关部门举报,提出整改意见,并在此期间两次遭遇意外车祸。

宝马案伊始,当刘亮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时,他给予刘亮坚定的支持,并向刘亮和媒体提供了陕西体彩违规操作的内幕资料。作为宝马彩票案的重要举报人,对案件内幕的逐步揭开起到了关键作用。

点评:一位古稀老人,正常的生活应该是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但栾文棠偏偏做出了另外一种选择。为了公正,抗争 8 年。崇高的法治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展现。而支撑他顽强抗争 8 年的力量除了内心的良知,还有一个公民捍卫法律尊严的责任。

拒烹野生动物的厨师

张兴国

事件:张兴国,一个在厨师界享有盛誉的传奇人物。这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特二级中餐厨师,在过去 8 年中因拒绝烹调野生动物,先后 12 次被餐馆老板解雇,主动辞职 20 余次,生活困窘却痴心不改。 2003 年起,张兴国前往葫芦岛市的大小饭店、餐馆、宾馆,自费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面对面地恳请 1000 多名厨师拒绝烹调野生动物。

近年来,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依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烹食野生动物的风潮下,张兴国的力量仍然显得微弱。但良知的声音纵使微弱 , 它却不会停下来。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张兴国用他的实际行动捍卫着法律的尊严。为表彰张兴国的行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他“绿色厨师”荣誉称号。

点评:在烹食野生动物的风潮屡禁难止的背景下,张兴国的坚持像孤独的堂吉诃德。张兴国用代价巨大的拒绝维护着法律的尊严。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他的行动是对全社会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的唤醒,用他的实际行动捍卫着法律的尊严。

因公殉职的人民调解员曹发贵

曹发贵,安徽省和县乌江镇黄坝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事件: 2004 年 5 月 16 日,在调解一起民间纠纷时,为保护村民生命安全,阻止歹徒行凶,不幸以身殉职,时年 47 岁。

自 1989 年担任黄坝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曹发贵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调处了婚姻、邻里、土地、务工赔偿等矛盾纠纷 2000 余件,化解民转刑案件 30 余起,全村连续 15 年无群体上访事件发生,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不仅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而且认真履行基层干部的职责,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村支书的 10 年里,心系群众疾苦,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他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危险,毫不退缩,牺牲自己,保护群众,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员的楷模。

点评: 15 年中,曹发贵心系群众疾苦,坚守“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始终把法律作为化解各种矛盾的艺术。以曹发贵为代表的中国司法调解员队伍构筑了中国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亲历中国法治进步的学者

许崇德

许崇德,中国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学位点的创立者和主持人。

事件:他身兼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多个头衔。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学者。他就是享有崇高威望的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

作为一个潜心耕耘的学者,他独著、主编、参著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共 57 种,学术性论文及文章达 238 篇之多;作为一个桃李芬芳的师长,至今已执教整整 50 载;而作为一个中国宪政建立、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 1954 年他参与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82 年他参与了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并参与起草香港、澳门基本法…… 1990 年,他亲眼目睹了《香港基本法》的通过。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代法律学者对法治的无悔追求。

点评: 50 载兢兢业业的宪法教学, 50 年勤勤恳恳的宪法实践。许崇德见证了新中国宪政和法治建设的每一步。中国的法治进程,因许崇德参与而倍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