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那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读《我们仨》

李 冬

2004年的4月,我的生活陷入了空前了混乱和低迷之中。在此之前,我已经远离北京在深圳连续出差了半年,每天面对着挑三拣四的客户和心怀鬼胎的合作伙伴,心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想大骂所有人一顿,然后拂袖而去的冲动。但我也只能是想想而已,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已经完全洗去了我当年的血性,我像每一个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打工者一样低声下气的生活着,只为了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至于理想和尊严,早已经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之中与我日渐疏远了。但我的心有时还是会很矛盾,还是会很唾弃自己这样的生活、更唾弃选择了这样生活的自己,更因为这样的唾弃而自暴自弃了起来。

我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与《我们仨》狭路相逢的——在我做项目的单位旁边,就是深圳最大的书城,在某个下午开了 2个小时的无聊会议后,我为了不让自己终于疯狂到痛骂所有人,所以决定去书城透透气。当时在整个书城里到处是嘈杂的广告、音乐和那些外表亮丽、内容肤浅空泛的“速食读物”,随处可见的全是各类“秘诀”、“宝典”、“大全”、“隐私”……E时代的快速生活让人们失去了认真阅读的兴趣,读书只是为了寻找一种达到目的的“捷径”,或者更多是为了寻求某种不正常的心理刺激而已。这一切让我在焦躁的同时更觉得厌倦,让我产生了一种在漫无边际的海洋里马上要溺毙的绝望,就在这时,《我们仨》映入了我的眼帘,并且立刻抓牢了我的视线和我的心。

这是一本 32开的薄薄的小书,封面是棕色的布纹纸,摸上去有一种很贴心的舒适感。微微泛黄内页就像一张张经年久远的老照片,无声的岁月在其中静静地穿梭流淌。书的作者是我久闻大名的杨绛,从《洗澡》开始,她细腻而含蓄的笔风就让我深深的折服。《我们仨》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一个很短的篇幅开宗明义,讲述一个“万里长梦”的起源;第二部分以意识流的写法描述了这个“梦”的过程,以梦的形式回顾了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钟书先后故去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生离死别之伤痛,如杨先生自己说述,离别的时刻就好象“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文字朴实无华,却句句催人泪下;到了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杨绛先生以时间为序,回顾了我们仨60余载相依相伴、相守相助的人生历程,回忆了那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留学、战火、贫穷、疾病、政治风暴、人情冷暖……不管生活在经历着怎样的疾风骤雨,我们仨却始终保持了淡泊、幽默和执着,三个高尚的灵魂、三颗相知相惜的心携手共筑了一片永远的晴空。随着杨先生如涓涓溪流般的笔触,那已然远去的逝者又一点点鲜活清晰了起来,那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温情又重新回到我日渐麻木的心中,杨先生用她的笔在我的心上同样开了一个“血泡”、“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让我重新看清楚这世界上什么才是值得去追寻的、什么才是值得去珍惜的,那是对理想的执着、对亲情的呵护——只有理想才能让我们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最终彻底迷失了自己、只有亲情才能在重重打击过后让我们能有再次出发的勇气。

《我们仨》的正文前后,影印着一些这个家庭的老照片和父女、母女、夫妇间往来的信笺,三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三个风趣幽默的家庭成员用他们的字、他们的诗、他们的画向这个家庭以外的世界展示着一幅栩栩如生的人间画卷。爸爸( POP)、妈妈(mom)、牛头(oxhead)的组合成了我们仨,原本是世上最平凡不过的一个家庭,却因为智慧的光辉而变得不平凡起来。充盈在我们仨心中的是“很多很多的爱”(lots of love —钱瑗语),即便是在阴阳殊途的今日,即使我们仨中的两人已经永远回到了他们永恒的精神家园,那份爱仍然流传在这人世间,温暖着杨先生的心,并通过她的笔感动着更多像我这样的世人。

看完《我们仨》的那个午后,我一个人走在地王大厦附近的人行道上,思索自己到底在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很悲哀的发现,由于才华所限、经历所限,我这一生都不能像杨先生一家那样淡泊、自得的生活,这使我更加地羡慕他们、向往他们的那种生活。不过我决心不再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烦恼、不再过分狂热的去追寻那种声色犬马的生活,我相信当对物质的需求适度的降低之后,久违的心灵恬静将为我带来一份不一样的、但却是更长久的幸福。这是《我们仨》一直所拥有的,也是我今后一生将为之奋斗的。我看《我们仨》的时候,曾经情不自禁的落泪,如今这些眼泪也在我心头撩开了一个血泡,绽出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只眼睛时时刻刻在注视着我、提醒着我,也温暖着我,让我学会放弃、学会珍惜、学会宽容、学会爱。我想,这就是《我们仨》所给我的最好馈赠吧。

感谢《我们仨》、感谢那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