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日新月异的南汇
上海教学服务中心 微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浦东发展的进军号,也给地处东海之滨的南汇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九十年代初,引进外资的热潮让我 “有机会”进入到了南汇地区工作。南汇,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位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东临东海,南靠杭州湾与浙江宁波守望,北与浦东新区毗邻。南汇,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列主义理论家张闻天先生和著名翻译家傅雷的家乡。彼时的南汇,是上海市十二个郊县之一,农业人口占了绝大部分,主要种植蔬菜和水蜜桃等瓜果。
记得刚到上海南汇康桥工业区的初始,那里还是能望见大片的农田,地里稀稀拉拉的种着些青菜一类的农作物,我们和芬兰人合资的工厂孤零零的立在那里,工厂的前面有一条小河,工厂的后面是一个大水洼。从公司厂房的窗户里望出去时常还能看见田里有几头山羊在吃草。
那时工厂周围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从市区去南汇康桥上班,路上要花费很多时间,特别是从浦西去康桥上班的员工,单程就要花上至少二个小时以上。员工打趣说,鸡叫出来上班,天黑还在路上。所以通常午饭一定要吃的很饱,不然回去就会饿得肚皮咕咕叫。那时南汇的供水和供电的情况相当不好,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是浑浊的,偶尔还能看见有小鱼虫在里面游,吓得我们每天只能自己从家里带水喝,忘了带的话,就只好用茶叶泡了喝,以免看见那些水中之物喝不下去。农村电网供的电也是极其的不稳定,每月都要停好几天电,突发停电更是常有的事,尽管车间和办公室都配有空调,但常常没法用。夏天,热的老外 “哇哇”地乱叫,冬天又让老外冷得在办公室也穿着棉袍大袄,我们也是一筹莫展。
公司里招用了一批当地的工人,大部分都已经在当地的乡镇企业干过几年,也算是有点基础的技术工人。他们把我们这些市区来的员工称为上海人,他们自称是乡下人。一般来说,市区来的员工管理人员居多,薪资水平也比当地员工高些,居住的一般多是多层或高层的楼房,尽管房子不大但煤卫齐全;而南汇本地的员工基本上都居住在自己建的平房里,房子虽大但其他条件好像不怎么好,所以我们这些市区来的员工还是有点优越感的。那时的南汇康桥地区也造了一些居民楼房,但少有本地人购买,房价相比市区就要便宜的多。2004年左右上海房价还未猛涨前,南汇这里的房价才一千多一平米,而市区的房价其时已是四千左右了。即使这样,我们那些来自市区的员工宁可住在比较小的房子里,每天花很多的时间在上下班路上,也没人愿意在南汇买房。
不过几年的光景,我们所在的那块工业区陆陆续续的进来了不少新的企业,原来的农田就一块一块的消失了。周边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扩展,如今已经是四通八达,员工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工业区内绿树环绕,水质清澈,用水用电再不成问题。南汇在2001年撤县换区,给南汇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经济增长迅猛,新开发的几个高科技工业园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公司在此落户。凭借洋山深水港项目的启动和逐渐深入,以上海“都市旅游”为背景,以“旅游景区”为目标,以“花”、“海”、“野”为特色,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生态农业、主题公园为一体,满足游客观光游览、求知娱乐、休闲度假的需求,为形成滨海旅游经济带奠定了基础。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蔬果产业的收成,一年四季,南汇依然是瓜果飘香,鲜花绽放。
南汇当地员工家庭的经济情况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国家征用农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不少人住上了高楼大厦,家里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公司里只有南汇当地的员工有人住上了别墅,车间里当工人的南汇当地员工买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在市区员工每月还在为房贷苦苦筹集资金,缩衣节食的时候,他们稳稳当当地住在那几百平米的大房子里,没有任何房贷的压力,多数还有一、二套房屋出租贴补家用,有些家庭里依然有几分自留地,常有新鲜的果蔬食物拿来让我们尝鲜。周末,他们开着自家车前往那些就近的旅游度假区享受大自然的美妙,着实让我们这些市区的员工羡慕不已,纷纷后悔当时没有在南汇买上一间房子,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区居民由于动迁等各种因素,在南汇买了房子,而现在南汇的房价已经是翻了几倍。
如今,按照国务院的批复,为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南汇并入了浦东新区,这对浦东乃至上海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又带给了南汇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祝愿南汇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南汇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