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选——能让日本沉没的中国女人
“只要有两个王选这样的中国女人,就可以让日本沉没。”美国历史学家谢尔顿如是说。这个弱女子同日本政府进行了8年“嘴战”,她的背后是一群七老八十的日本细菌战受害者。她试图让人们明白:日本细菌战的真相不大白于天下,人类文明史将蒙辱。
1、王选简介
王选,生于1952年,祖籍浙江省义乌市崇山村,年轻时在此插队。
1973年考上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回到义乌教学8年。
1987年,随丈夫赴日本留学,在筑波大学读教育学硕士。
1995年开始从事日军侵华战争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和对日民间索赔工作。
1997年成为侵华日军细菌战受害诉讼原告团团长。
2002年8月27日,日本东京地方法院一审判决中国受害者败诉。然后继续上诉,现在正做二审准备工作。

她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只为了给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们讨个公道。她领着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中国和日本间来回折腾打官司。7年奋战,结果败诉。但王选根本就没想到退缩,她说,我叫王选,我的名字就是选择,选择了就不能放弃。
她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只为了给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们讨个公道。她领着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在中国和日本间来回折腾打官司。7年奋战,结果败诉。但王选根本就没想到退缩,她说,我叫王选,我的名字就是选择,选择了就不能放弃。
王选的执着精神和爱国热情获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崇敬:
1、被南方周末、《中国妇女》等评为2002年年度人物。
2、在中央电视台“CCTV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中,王选又是十位风云人物之一。
2、王选语录
1、我们是一群中国的老百姓,“位卑不敢忘忧国”,细菌战诉讼和调查是我们和日本人民,国际人士团结在一起,为受难同胞和祖国的尊严尽的微力。
2、我一直会做下去。如果日军的细菌战的战争犯罪不受到应有的惩罚的话,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远的耻辱。首先中国人应该做,中国人如果不做的话,会给我们中国历史上留下一个耻辱。
3、我站在你们面前,既不代表中国人,也不代表日本人,我是代表一个人站在你们面前的。细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最罪恶的一次犯罪,日本政府应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并积极调查事实真相。我和所有的原告将非常乐意全力协助。如果日本政府仍然拒不承认,拒不谢罪,最后的结果将不利于中日友好。再过若干年后,这些细菌战的受害者都将离开人世,人类的历史上将留下一个莫大的遗憾。
4、历史是看得见的。在这抗争的8年中,我这个从未经历过战争的人,摸到了历史沟壑与脉络,摸到了中国人流淌在60年前至今都没有干涸的鲜血和眼泪。
5、我们倘若失去历史,还将失去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进步的机会。

3、王选的故事
自1995 年始,王选放弃了在日执教生涯和优厚待遇,执着地走上了对日诉讼索赔之路,决心为无数中国受害者鸣冤昭雪。为调查取证,王选风尘仆仆,常年奔波于中日之间。在国内受害各地留下了她无数足印,收集的那一幅幅图片,那一本本资料,那一盘盘调查录音带,堆集成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铁证如山。 在日本,为了取得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证词,王选费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当时731部队的官兵出庭作证。为了向世人揭露731部队罪行,王选从中国到日本、到美国、到加拿大、到英国,举办展览,做演讲,开研讨会,努力赢得国际支持,贡献了她所有的时间精力,把整个生命投入到这个行动当中了。
“全国人民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安慰和动力。”王选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二、中国需要民族主义——“抗日青年”冯锦华
1、冯锦华简介
冯锦华,男,1970年生于山西太原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在当地接受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学的是财会专业。1992年毕业以后,在当地一家国有公司里工作。因为太原与日本国琦玉县是友好城市,1994年,冯锦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赴日交流。在去日本之前,他对日本的认识,“就知道抗日战争,知道有个电视连续剧《血疑》"。因为太原与日本国琦玉县是友好城市,1994年,冯锦华有了这样一次机会,赴日交流。在去日本之前,他对日本的认识,“就知道抗日战争,知道有个电视连续剧《血疑》”。
 冯锦华
2、冯锦华的故事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将参拜靖国神社的消息传出后,中国、韩国等国的人民和政府通过多种渠道表示反对、抗议,但小泉仍在8月13日以首相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冯锦华,作为一个中国人,觉得很受刺激,决定做点什么。 “想过很多很可怕的念头”,最后,他从商店买了9瓶油漆,于8月14日下班后只身一人前往靖国神社。到了靖国神社,他发现戒备森严。瞅着两组警察巡逻的空档,他往神社门前的石狗前座上喷了两个日文字,翻译成中文就是“该死”。 冯锦华说,他喷字的灵感来自于早年看过的一部抗日影片《夜幕下的哈尔滨》。“这不是抗议,是进攻。”他说。还没等他喷完一瓶油漆,日本警察就把他抓住了。他在警署呆了21天,后被保释出来。12月10日,东京地方法院以“器物损坏”罪判处他有期徒刑10个月,缓期3年执行。
在冯锦华被抓进日本警署的第二天,事件就引起了日本当地媒体的关注。而《东方时报》等中文报纸更是刊发了篇幅很大的报道,“冯锦华事件”一时轰动海内外,国内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反应更为强烈。国内网民将冯称为“民族英雄”的同时,他也被海外一些人认为是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冯锦华事件”被认为是民族主义情绪在中国青年中蔓延的标志之一。有国外的观察家据此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情绪。
3、冯锦华语录
1、中国需要民族主义,我自己愿意成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但客观条件上达不到一个民族主义者的要求。我个人能力有限,为国家作不了显著的贡献。
2、民族主义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把自己民族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中国也不缺民族主义,我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3、中国人受歧视也好,受外国的压制也好,关键还是中国不够强大
 冯锦华在卢沟桥
 靖国神社前被冯锦华喷涂过的地方已被白布罩住
三、把真相还给世界——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1、张纯如简介
张纯如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在伊利诺斯州的大学城长大,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新闻系,曾任职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一直在专职写作。她与 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最引人瞩目的三位美国华裔青年。2004年11月在自己汽车内自杀,年仅36岁。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2、张纯如的故事
居住在芝加哥的张纯如说,从小就听父母提及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幸运的是,张纯如的祖父母当年在日军攻陷南京之前,就带着全家辗转逃难到台湾。但一路上目睹日军杀虐同胞的惨况,使两位老人时隔几十年,至今仍觉历历在目,因此经常向她父亲忆述当年。她的父母也在她很小的时候,把祖父母的经历转述给她听,令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她还记得他们说,围绕南京的长江当时几乎被尸体堵塞得水泄不通,河水也几乎被血染得鲜红。但是,她在美国的图书馆里却一直找不到比较完整的相关资料。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二战中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1997年,张纯如在中国内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采访后,出版了轰动世界的英文畅销书《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第一次让欧美人士翔实地了解了南京大屠杀。1997年12月,这本书出版后在美国立即引起轰动,连续数月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共发行了近50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已经再版十余次,印刷近100万册。张纯如还经常在各地发表演讲,抨击日本政府不愿反省历史、一直试图掩盖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卑劣态度。张纯如成了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日军大屠杀幸存者心目中的代言人,无数素昧平生的读者敬仰她。但对于不少不愿正视历史的日本人而言,张纯如的书无疑是“公然挑衅”。1998年,日本驻美大使指责张纯如“误导公众”,由此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虽然《南京大屠杀》一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但该书没有能够进入日本市场。张纯如2001年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时候说:“我认为这是日本出版业的右翼分子在阻挠我的书在日本出版。”而后,她又遭到了日本右翼的恶毒攻击与中伤,还有人对她进行威胁恐吓,极大增加了张纯如的心理负担与精神压力,去年11月9日,她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许多人在得知张纯如自杀的消息后,都感到很震惊和悲痛。美国百人会等华裔团体纷纷发表声明,对张纯如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作为华裔,张纯如也一直不忘华裔先民在美国的奋斗史。经过数年深入采访和实地考证,她于2003年出版《华人在美国》一书,为150多年来华裔移民在美国奋斗创业的艰辛历史树碑立传。书中反映了华裔在美国遭遇迫害和歧视的历史,也歌颂了华裔在对美国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张纯如的成功使她成为美国主流社会承认的公众人物。她曾是美国《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获得许多大学和组织的荣誉证书,她还为《纽约时报》、《新闻周刊》等主流媒体撰写过许多评论和文章。旧金山世界抗日史实维护会发言人丁元说,张纯如强烈的正义感和出色的才能,在主流社会中树立了华裔的良好形象,她一直是美国华裔青年真正的楷模。
3、张纯如的雕像
据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官员介绍,中国将为以《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享誉全球的已故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制作两尊雕塑,一尊安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尊赠给张纯如在美国的家人。安放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塑像将在9月前完成,赠送给张纯如家人的塑像将在随后完成。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谈到制作张纯如雕塑的意义时,赵启正主任说:“张纯如是一位祖籍南京、在美国长大的女作家,她以对民族的责任感,以捍卫和平的心愿。写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书,弥补了以往缺少这方面的权威的英文版本。她写这本书的意义在于铭记过去,启示未来,在于表达和平对于人类的价值。中国人权基金会决定为她雕塑一个塑像,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 保钓勇士
2004年3月24日早上5点,7名中国民间保钓志愿者成功登上了钓鱼岛。这7人是冯锦华、张立昆、尹东明、胡显峰、王喜强、方卫强、殷敏洪。
2004年3月23日凌晨1点,这艘100吨的保钓船载着16名志愿者(包括一名女性杨力和一名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人朱文征)从浙江省乐清市的某个港口出发,在23日下午15点左右到达距离钓鱼岛约50海里的海域,停留了约8个小时,于23日晚上23点乘着夜色悄悄向钓鱼岛前进,在距离钓鱼岛约3海里处遭到日方4艘军舰的拦截。保钓船放下2艘小艇,每艘小艇分别载着5个人(4名保钓志愿者和一名船员)向钓鱼岛发起冲锋,并于2004年3月24日凌晨6点26 分登上钓鱼岛。
这次行动由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筹)浙江基地负责人虞海泽率领,冯锦华、张立昆负责行动指挥。2004年3月23日凌晨,他们乘坐100吨的保钓船从浙江省乐清市的某个港口出发,于24日凌晨5点到达钓鱼岛海域。他们原计划在距离钓鱼岛20海里的地方放下小艇,乘着夜色躲开日本人的非法阻挠,突击登上钓鱼岛。据本次行动的发言人卢云飞透露,这次突击行动是中 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筹)从2004年2月份开始策划的,由浙江基地负责人虞海泽负责实施。为了提高突击行动的成功率,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筹)安排厦门基地从2月中旬开始频频展开活动,并宣称将于3月28日出海,让媒体广泛报道,吸引各方面的注意。同时,浙江基地为突击行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并采取了严密的保密措施。然后实际上提前6天,于2004年3月22开始出发,实施突击行动。
2004年3月26日下午,搭载七位保钓者的飞机降落在上海。与此后在国内所受到的“英雄般的待遇”的相比,“也许是这些天令人激动的事情太多,刚踏上国土时心情倒显得比较平静,”冯锦华告诉记者,网友的一句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此番政府、民间的表现得到全世界华人的认同,是一次近乎完美的行动。”
 钓鱼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