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库 >> 职业信息 >> 职业介绍 >> 司法类
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分析

职业倦怠现象早就在各行业中存在,国内近几年才提出这一概念,有资料显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出现职业倦怠指数在各行业中居首位。常理看来,既然公务员职业这么吃香,这么具有吸引力,那么也应该有很激烈的竞争性,需要有强的创造性。能够进入公务员队伍,应该十分珍惜才对,为何还会出现工作倦怠程度最高的情况呢?这反映出我们在公务员的培养和使用机制上,存在着易于使人产生厌倦、暴躁、失望的弊病。工作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贫乏。在工作中以执行为主,自主性差,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公务员群体的情绪衰竭和玩世不恭。同时,公务员的职业发展机会只能靠提升,而升迁的职位有限,竞争激烈,导致很多人难以获得升迁,这种一元化发展的途径也直接导致了工作倦怠。公务员的心理问题正在影响政府的行政效能,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职业倦怠涵义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职业衰竭、职业枯竭,用以描述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出现的一系列负面的心理症状,如长期的情感消耗、身体疲劳、对服务对象的不人道态度和工作成就感降低等。职业倦怠通常为如下行为特征:个人感觉工作特别累,压力特别大,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害怕工作的情况,即情绪上的低落和情绪衰竭;刻意与和工作相关的人和事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很被动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并且不再关心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贡献,即玩世不恭;怀疑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认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对组织对他人并没有什么贡献,即成就感上的缺失。这种现象往往是不经意就发生在你的身上或你的周围。从国外经验看,工作倦怠在上世纪 70 年代达到高峰,现在已开始衰减。在国内,由于这一问题进入人们视野不久,因此引起不少人的震动和慌乱。有学者认为,工作倦怠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社会问题。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工作倦怠高发是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用正常心态对待,完全没必要恐慌。等到社会承受能力增强后,人们对工作倦怠的免疫力提高,即使社会压力和发展状况不变,工作倦怠的状况也会有所减少。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后,工作倦怠的发生率也自然会下降。

职业倦怠原因

导致职场人士出现工作倦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好好工作,却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现代职场人士在工作中非常愿意投入,并好好去从事自己的工作,也希望自己的投入能得到合理的回报,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但是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应重新审视组织的激励与管理体系,让员工能从工作中获得合理的回报。

2 、工作负担重。公务员是很特殊的一个群体,由于连续的政策性和纪律性,不允许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任何差错,而具体工作的程序性又有着严格的工作轨道和规律性,再加上他们的前景发展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期望值很高,所以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远高于一般工作者。

3 、对环境不认可,对单位内部的沟通状况不满意,一些人经常牢骚满腹。多数走向贪污腐败的人,都是出现心理扭曲之后才开始在行为上转变,倘若能够对公务员的心理进行有效调控,相信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些有损政府形象的行为发生。

4 、组织不够公正。这提醒单位有必要对管理体系进行审视,以保证单位的“结果公平”与“程序公平”。

5 、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各类要求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要预防员工不出现工作倦怠,有必要重视单位规章与制度的建设,以确保对员工各类要求的合理性。

6 、个人对直接上级的管理方法和风格不满意。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像认为单位的分工不是很明确;单位所强调的价值追求格格不入;对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很伤脑筋;单位不能够为其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所从事的工作不具有挑战性;个人提出来的一些好的想法与建议不能得到领导的重视;工作中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等等。

国外职业倦怠对策

国外有学者于 1997 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负荷、控制、报酬、社交、公平、价值观冲突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只有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该理论对目前组织干预具有指导作用。 虽然对职业倦怠的有效干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该领域的专家们还是根据已有的研究和自己的经验,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正处于职业倦怠困境中的个体和组织。其中指向个体的干预强调:

认知改变——要求个体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机会,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怠;

积极面对问题——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手段,而不是逃避;

归因训练——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将帮助你成为更加内控的人;

另外,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地去改变环境,以及合理的饮食和锻炼,都有助于你逃离职业倦怠的困扰。

对于部门或组织的领导,面对员工职业倦怠时更不能袖手旁观、任其发展。以下一些手段帮助你有效减少和降低员工的职业倦怠情绪:

明确任务分配;

阐明角色和责任;

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更多地接纳员工对工作流程和再造的意见;

工作业绩评定时,员工的优点、贡献、失误、缺点都要放在重要位置;

提供跟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

公务员职业倦怠具体对策

职业倦怠作为客观存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积极行为的障碍。如何让公务员告别倦怠,可从内外两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

首先,应从外部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引起机体的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的一种机能状态。激源就是哪些能引起应激的各种刺激物。人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生活,无数自然环境的变化,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都可以作为应激源而引起应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社会应激源复杂多样。一些调查结果显示,“上级总是不信任我,授权不充分”和“部门预定的工作目标过高”是最痛苦的应激源。因此作为上级和部门的领导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工作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工作内容丰富化,让公务员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为公务员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公务员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怀。但这是不以公务员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还有一些方法可以缓和职业倦怠,比如明确任务分配,阐明角色和责任,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更多地接纳公务员对工作流程和再造的意见;进行业绩评定时,注重与公务员的深度沟通,根据其贡献与失误、优点与缺点设定合理的绩效改进计划;提供跟工作相关的训练和信息;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信念等等。

其次,提高公务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这是告别倦怠的根本,也非常有效。

1 、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了解自己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无做好应激的积极准备?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动的主人,从而避免遭受应激给自己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主动设置缓冲区,提高自己的心理应付水平。因此,只有从自我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把变化视为正常的事,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

2 、寻求积极的应付方式:应付是指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的能力。通常,积极的应付方式可以使自己有效地面对心理应激、重新恢复生理与心理的平衡水平状态;消极的应付则往往会使人继续停留在充满压力的应激状态,继续消耗自身潜在的能量,产生倦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一般可采取两种策略:

运用心理暗示的策略——在无对抗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每个人可把自我暗示作为提高自己应付应激能力的策略。当千头万绪、不知所措时,绝不要抱怨、退缩、自怨自艾,要反复提醒自己:“一次一件事,我一定能做完所有的事”,“走过去就是个天”,“工作着就是快乐的”,“与其痛苦地做,不如快乐地做”,“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会为你做些什么,你只有靠自己”。在经常的这样自我暗示下,个体就会由急躁、泄气、灰心变为情绪稳定、有条不紊、信心十足,自信有能力控制各种应激。他们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心理活动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都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断在苦难中寻找新的乐趣,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

学会适应的策略——在各种应激事件和压力面前,自己一定不要一味地抱怨,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换一种角度看压力。学会对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感激,因为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这是适应的最关键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

克服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还有很多办法,各部门皆有体现各自特点的措施。像博友们提到的落实“问责制”、改革职能部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抓好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等要害部门的工作研究和监管力度等等,都是很好的外部管理举措。核心是“人”,即如何形成一个公务员心理安全监控及有效调整的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既能够将公务员的心理问题解决,同时也将担负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