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库 >> 职业信息 >> 职业介绍 >> 编辑类
编辑工作的辩证思考

———谈几个认识问题

徐兆荣

我国新闻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争着当记者,

不愿做编辑;

这恐怕不是耸人听闻的说法。透过上述状况的表象,可以发现,编辑工作似乎成了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既不见于近现代中国新闻史,也不见于国外新闻史。在那里,编辑被描述成在新闻领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编辑是统帅、指挥员,编辑具有组织、管理、统筹、指挥记者活动、安排采写的权力;在那里,不仅仅排列着一串名记者,而且也站着一排名编辑。

编辑工作成为难题,并非是近几年的事情。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后,利害得失之间显著的差距,使得编辑几乎成了苦差事的代名词。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了记者的就神气,当了编辑的就丧气。于是,有的单位便把一些当得不好的记者打发到编辑岗位;有的单位迫不得已向社会招聘编辑;有的单位干脆作出规定,新入社的大学生必须做几年编辑工作。一纸定终身、拉郎配的组织管理体制,导致了编辑队伍素质的弱化。有人惊呼,现在的编辑队伍素质,比五六十年代乃至于70年代都大大地下降了。这样,在中国的新闻界又形成了一个怪圈:没人愿意做编辑———编辑队伍素质下降———编辑岗位不被重视———更没人愿意做编辑。

形成编辑难题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客观体制上的问题。本文只想就有关编辑工作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来一个两分法,以期澄清一些认识误区,以对编辑问题的深入研究及至解决起一点助推作用。

关于“为人作嫁”

“为人作嫁”似乎已经成了编辑工作的代名词。作为编辑,就是把别人的稿件,甚至半成品或干脆就是一堆材料拿过来整理修改编排,为别人绞尽脑汁地删繁就简,为别人殚精竭虑地标新立异。在通讯社,就得把稿件编好送进电脑,由电波送上天空;在电台,就得把稿件送到播音员那里,从那里播向四面八方;在电视台,还得经过剪辑、编配声画,才能把记者拍摄的新闻送进千家万户的荧屏;在报社,编辑过的稿件还要经过版面编排的二度创造,就位置、标题来一番苦心经营。有时候琢磨一个字、考虑一个标题,真有点儿像诗人的苦吟一样,捻断唇须,搔短白发,直到觉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比较满意了,才送付印刷。如果说一般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夜班编辑则还要挑灯夜绣,更是苦上加苦了。有时候,稿件修饰得好,是为别人增光添彩,没编辑事;而一旦处理不妥,或是出了差错,挨批的是编辑。有过无功,吃力不讨好,这就更惨了。

说白了,这是一个得失与名利的问题。

在这里,做编辑工作的,得到的是辛苦和责任,失去的是得到名声和更多的利益的机会。这直接影响到做编辑工作时的情绪和做编辑工作的愿望。

如何来看这样的问题呢?

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在解放日报做了25年的夜班编辑工作,他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正是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我自己。”像金福安这样的一批老编辑,用他们的实践,给编辑工作的名利得失找到了辩证的答案。

结合上述事例,笔者以为,对编辑工作应该建立这样的意识,就是在为他人作嫁的同时,力争使自己成为著名的时装设计师。这就不仅要做出合适、熨贴又舒服的嫁衣,而且要做出质优品高的嫁衣,更要做出独领风骚的时装。如果有了这样的意识,又有这样的本领,可以走出“为人作嫁”的无奈和“无名英雄”的自怨自艾的阴影。

关于“编辑惯性”

编辑工作做久了,就不像记者那样,每天都是新鲜的太阳,觉得不新鲜了。这是编辑惯性。

这种看似惰性的编辑惯性,其实也是编辑应有的品行。否则,做编辑的便无法形成一种恒常的思维,失去对于大局的既定的把握,把记者拣到篮子里都是菜的东西,也当作编辑自己篮子里的菜,把囿于一时一地的记者的一孔之见,也看成新闻编发出去,徒添了一堆文字垃圾,还有可能造成不应有的社会危害。

同时,作为编辑必备的素质,又必须时时与这种形同惰性的编辑惯性作斗争,要突破这种编辑惯性。否则,编辑无法从大量的日常来稿中,发现好的有价值的或是有潜力的新闻,适时地把它们推向社会。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更重要的就是要从大量的一般性来稿中,发现新鲜的特殊的东西,从常规性报道中发现异常。在这方面,有许多编辑实例可资佐证。而1978年,新华社编辑从当时北京市委的一个会议的冗长新闻中,独具慧眼地提取了其中轰动中外的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新闻,则是非常典型的事例。

没有编辑惯性,可能会发出去一堆并非新闻的新闻;囿于编辑惯性,则又难以发现真正的有价值的新闻。

关于“万金油”

一位做了多年记者又做编辑的同志,自称先“坐了花轿”后又“为人作嫁”。他的体会是:如果做记者是A级的,当编辑则只能是B级的,甚至是C级的;因为做记者时只管自己的一篇稿,当编辑就不一样了,要管各种各样的来稿,要为各种稿件做标题,没有全面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说,编辑应是万事通。如果要求记者是个万金油,那么,编辑就更应该是个万金油了。为了能编辑各个方面的来稿,要求编辑具备更多的知识,最好能做到“全知天下事”。

在这里,对一个编辑的要求,有点儿像对乐队指挥的要求,亦如对电影导演的要求。作为指挥,也许不一定对所有的乐器都精通,但却必须对所有乐器都了解;同样,作为导演,不一定把电影制作全过程都掌握,但却必须对电影制作的全过程都熟悉。作为编辑,则不仅要求对新闻领域的十八般武艺都能操作,而且要求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五行八作都能知道一点,这样才能对编辑的稿件内容不陌生,对编辑的稿件的样式能把握。所以,提出编辑应该做个“杂家”,是不无道理的。

当然,做一个优秀的编辑,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万金油的角色,应该争取精通一两个方面,做一个行家编辑、专家编辑、学者型编辑,这对于编辑工作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关于“两头黑”

做编辑工作,要求坐在办公室里,是所谓“秀才不出门”。换句话说,是要坐冷板凳的,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得住寂寞的本事。性情浮躁的人,是做不好编辑的。然而,编辑又要成为社会活动家。足不出户的编辑,又如何指望他能编好来自于社会的花样繁多的新闻稿件呢?!

编辑工作在其程序上,是一手牵两极:一极是党和国家的上头,一极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下头。做编辑的,要能及时地把上头的精神传输到下头去,又要能及时地把下头的实情反馈到上头来。就是要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如果编辑不能成为连结两极的枢纽,而仅仅在那里闭门造车,势必要出现“两头黑”的。

要做好编辑工作,就要避免出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两头黑”的真空状态。就要求编辑不仅要学好上头的精神,而且要走出去,走向广阔的社会,去采访、作调研。用上头的精神去观照现实的情况,再把上头的东西在实际中检验的情况带回去。如此地循环往复,就可以由“两头黑”转变为“两头明”了。俗话说,情况明,决心大,干劲足。这样在编稿的时候,编辑的心里就有谱了。

从编辑工作的内容上看,编辑是一手托两家。一家是提供稿件的记者,一家是受众方的读者。在这方面,弄得不好,也会出现“两头黑”。这就要求编辑既要熟悉写作者,也要了解受众的胃口。能够知道自己的读者需要什么,又知道哪个记者能提供什么,这样做编辑岂不快哉。

关于“眼高手低”

“眼高手低”。

这是最容易被用来褒贬编辑的高频率词汇。

这也是令编辑最感赧颜的评价。

其实,编辑大可不必因此感到窘迫。这个词汇正好表述了编辑工作的两面性。

一方面,由于编辑工作的性质,导致了编辑坐在屋里编别人的稿件多,走出去自己采写稿件的机会少。但却必须而且似乎只会对着别人的稿件指手画脚、品头评足。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编辑工作的性质,却正要求着编辑的“眼高手低”。它要求编辑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要高屋建瓴,要有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有能力鉴别出稿件的优劣。编辑还要组织记者去调查写作,要给记者出题目、出报道思想、出编辑部灵魂。编辑还要像个技术员、施工员和操作员,能帮着把记者的稿件编改、作题、画上版,总之要装扮得漂亮利落,拿到读者面前。此外,为了保持编辑有一个眼高的水准,编辑还得多练练手,尤其要练几手硬功夫、真本事。为此,许多报社要求编辑能够做到出将入相,这是眼高手高的要求了。

关于采编工作的“优”与“劣”

采写与编辑,本无优与劣,只是同一个性质工作的两个不同阶段,两种不同的工作路线,从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工作方法而已。但是,长期以来的重采轻编,忽视编辑和编辑工作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一说到新闻,就说那是跑出来的,是通过双腿走、双眼看、双耳听得来的。说新闻是七分采、三分写成的,就是没留一分给编辑。

是编辑工作真的如此地无足轻重吗?答案是否定的。

且不说编辑对于记者的组织、指挥、调度的工作;也不说编辑工作如何在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来稿中选择、判断、发现一篇来稿的重要性;也不说发现一篇有价值的新闻、以及发现一个有潜力的作者的重要意义。就说编辑工作与记者工作的紧张状态的类同性,是丝毫也不相差的。记者那种紧张采访、倚马可待的写作功夫,对编辑是同样要求的。编辑拿到记者的稿件,如果不是雷厉风行地快速处理,不是迅速地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并快速做出标题,有时甚至是倚马可待地写出评论,很难想象一篇好新闻能很好地传播出去,说不定还会胎死腹中。无数实践证明,许多全国好新闻、好标题往往都不是记者直接写出来的,而多是经过编辑的精心组织、指导采写,帮助编改、修饰、制作出来的。

以上仅对几个认识上的问题,作了些粗浅的分析。那么,解决编辑难题的出路在哪里呢?

首先要澄清上述一类模糊的乃至错误的认识。要加强教育,树立为人作嫁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讲求无私奉献和工作责任心。造就一支敬业、乐业、乐于奉献的编辑队伍。

其次要真正把编辑和编辑工作重视起来,树立名编辑的目标和意识,造就一个培养名编辑的环境。要形成以编辑为中心的氛围;要借评选韬奋新闻奖的东风,把一批真正德才兼备的、在新闻界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名编辑树起来,影响一片、带动一片。同时,要创造一切条件,真正解决编辑人员在工资、奖金、职称、住房及有关福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要完善和强化编辑好稿、好版面、好标题的评选工作,使编辑在岗位上照样能做出辉煌的成绩来。通过这样一些工作,真正恢复和提高编辑的地位。

最后,就是要在制度上有一个可靠的保证。要建立一个优秀编辑队伍流动的、良性循环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对在职人员进行筛选、分类、排队,该干记者的去干记者工作,可以做编辑的安排到编辑的岗位,需要培养的抓紧培养,真正使一些优秀的人员充实到编辑的岗位上来,决不搞瓜菜代、拉郎配。从长远考虑,今后,应从好的记者中选拔具有当编辑的人才,将他们安排到编辑的岗位。再将编辑的待遇和地位大大地予以提高,形成人人愿意当编辑,大家争着做编辑的局面。这样,何愁优秀编辑不脱颖而出,何愁编辑队伍的素质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