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微尘”的故事(节选)
山东外贸服务中心201103批次工商管理专业 李晓庆 来自:搜搜百科“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不留名向灾区大额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展成为一个爱心公益群体,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青岛微尘不仅限于一位普通市民,也不仅限于一个爱心公益群体,她已成为一个关爱他人的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岛城的大街小巷;微尘,是一段记录城市文明的历史,它的所有资料被档案局永久收藏……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以后,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5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对于普通的个人捐款者来说,这些数目不算小,而这对中年夫妇微尘却说“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我只想平静地做些该做的事。”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于是,青岛开始了寻找微尘的行动。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微尘的敬意和祝福。一位网友说: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有公益心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才可以,重要的是有这样的爱心。也有网友认为,微尘是个值得尊重的人,她不图名、不图利,只想以自己的方式做善事,那么市民就该尊重她的生活方式,也希望微尘这两个字成为青岛公益事业的一个符号。
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微尘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微尘’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2005年11月2日,一位身患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17岁少年吕晓彬在病床上开心地笑了,在“微尘”———这个爱心群体的帮助下,他那颗原本孱弱的心脏终于强劲地跳动起来,又一个年轻的生命获得新生。整15年,晓彬是在一次次感冒—抽搐—昏厥的恶性轮回中,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魔的无情折磨。就在晓彬爸爸妈妈拼命攒钱,准备为他治病时,晓彬的妈妈又被查出患了脑组织纤维瘤……。妈妈的手术,让家里又欠下一大笔债,几乎将这个家庭推入绝境。2005年10月的一天,晓彬又一次昏倒在地,医生说:如果不赶紧手术,后果不堪设想。“不能让孩子再遭罪了,怎么着也得给孩子治病。”晓彬父母揣着借来的钱,带他赶到了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晓彬知道他这个病仅治疗费就需要5万元时,晓彬哭了:“妈,咱回家吧,我不能让爸爸为了给我治病再去遭罪赚钱了,这病我不治了!”这件事通过青岛的媒体传开后,一笔又一笔爱心捐款从岛城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了晓彬的病床前。让晓彬和父母感到奇怪的是,好多捐款署着同一个名字,那就是——“微尘”。晓彬和爸爸妈妈急切地寻觅着。虽然他们最后也没有找到“微尘”,但是“微尘”的爱似久旱之甘霖洒进了晓彬干涸的心田。手术顺利的完成了,晓彬可以和我们每个人一样继续沐浴灿烂的阳光、吮吸甜美的花香了。此时的他多想知道“微尘”到底长得什么样,多想面对“微尘”亲口说一声“谢谢”!因为,是“微尘”之爱,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怀,感受到了人间真情。是“微尘”之爱让他又一次扬起生命的风帆。
接受过“微尘”救助的人们,对“微尘”之爱有更深刻的理解:“微尘”之爱,不仅是人类最直接、最深切的关怀,“微尘”之爱还饱含着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心,体现了博爱人道的奉献精神。博大精深的“微尘”之爱,更是让来青打工的柏莉和全家深深的、久久的感动着。
2004年8月,39岁的农村妇女柏莉。同丈夫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和大伯哥那一对失去父母的儿女,从江苏赣榆来到黄岛打工,两人每月仅有1200元钱的收入。“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10月,这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突然瘫痪了。经医院检查,是因为胸椎上长了一个拇指大小的肿瘤,压迫神经所致。要摘除这个肿瘤,仅手术就需要1万元。1万元,对柏莉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呀。丈夫回老家借遍所有亲友,才凑足6000块钱。夜里病房的灯熄了,柏莉对丈夫抽泣着:“我不能再拖累你和孩子们了,等我‘走’了以后”“别瞎想了,家里缺了你那还叫个家吗?”丈夫安慰着柏莉,两人一直商量到深夜才睡去。第二天清晨柏莉醒来,发现自己枕头底下塞着个纸包,她掏出来打开一看,是一沓百元钞票和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这3000元钱给你治病,请收下。落款是“微尘”。“微尘是谁?我和他非亲非故,他为什么给我钱治病?”同病房的患者知道了这件事后,七嘴八舌地向柏莉夫妇说起“微尘”的事。并对柏莉说“你可遇到好心人了,你有救了!”听到这话,柏莉激动地哭了,同时,她下决心要找到“微尘”。原来,柏莉住院后,刘大姐和家人听说了柏莉的不幸遭遇,就决定帮助柏莉。可是,刘大姐不愿让人知道,更不愿让柏莉知道是自己帮助了她。所以,刘大姐把自己住院省下的钱以“微尘”名义悄悄留下后,就连夜搬到别的病房去了。知道了实情的柏莉夫妇被感动得泣不成声。
歌德说过:爱是联系心灵的光环。虽然柏莉至今仍不知道刘大姐住在哪里,但是,“微尘”之爱让柏莉和全家感受到了爱的纯洁无瑕,爱的朴实无华,感受到了岛城市民如高山般质朴、如大海般宽广的情怀。
“微尘”之爱何止是滋润了这些贫困儿童的心房,被“微尘”之爱感动着的又何止是吕晓彬、柏莉和王波母子呀!社会各界纷纷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市红十字会的“健康博爱送万家”、市总工会的“送温暖工程”、团市委的“希望工程”、市妇联的“春蕾计划”、市残联的“安居工程”、市慈善总会的“慈善一日捐”等举措,似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有多少失学儿童不能忘,是“微尘”让他们重返校园;有多少眼疾患者不能忘,是“微尘”为他们送去光明;有多少孤寡老人不能忘,是“微尘”使他们欢度晚年幸福时光;有多少困难家庭不能忘,是“微尘”还是“微尘”,把他们的无望变成希望。微尘的事迹所表达的微尘精神是伟大而平凡的,就像许振超同志的事迹和所代表的当代产业工人的优质品质一样,既伟大,又发生在我们身边。所有创造微尘事迹和微尘精神的人,都是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并非高不可攀。微尘精神就是用爱心对待周围的人,用善良来创造和谐,用善良来创造美。
“有一种爱不需要语言”,这是“微尘”的原话,正是这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昭示了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它属于“微尘”本人,也属于“微尘”群体,还属于千千万万践行着助人为乐公益精神的青岛人民。
“微尘”们以其自身的爱心行动唤醒了众人的爱心,短时间内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的感召,才使公益精神得到最生动的体现,进而衍化为一种社会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