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研讨会——关于网络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现实的缺憾与变革的希望  
来源:在线教育资讯 作者:邹永强

一、摘要

本文考察了当前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指出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由于走市场化发展运作的道路,依附于传统高等教育资源,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缺少符合网络教育特色的核心教学内容,其发展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师生比的限制,无法完全发挥网络规模化优势,因此必然向内容建设与服务并重的方向转化。

最近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教育在国内外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据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 1995 年到 2000 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 45% 的速度扩张着。 2000 年,全世界有 7000 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①。截止到 2000 年,美国有 44% 的高校向社会提供远程教育,有 163 万远程教育注册学生②。我国的远程教育试点院校也由 1998 年的 4 所增至 2001 年的 45 所。截至 2001 年 3 月,大陆远程教育的注册学生人数达到了 267860 人, 2001 年秋季招生后,人数达到 40 万人③。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网络教育已经从早期的概念变成今日的现实,正在不断发展,融入教育的主流。

二、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然而,考察这些年网络教育的发展情况,人们发现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网络教育的现实与当初提出的概念存在较大差异。

“网络教育”这一名称来源于早期的“远程教育”“开放教育”“远程学习”等概念,虽然这一领域的称谓纷繁芜杂,但是核心特征一直未变,即爱尔兰学者基更提出的学的行为与教的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④。如果以时间和空间分做坐标轴,教与学在时间上的分离、在空间上的分离以及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的分离都应该属于这一领域。(这同时也划分出了网络教育进行方式中的同步与异步学习。)从这一特征引申出了网络教育为人熟知的五个“任何”,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从这五个“任何”,我们看到了现代教育与人生发展的理想境界:教育机会的平等、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网络这种新工具给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人们教育观念。

但是最近几年网络教育的发展并非如当初教育界人士设想的那样美好。网络教育的网络传播手段决定了它的门槛,无论是 CBT 还是 WBT ,计算机与网络接入是必备的条件。贫富差距是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原因,网络教育对硬件基础的要求更加无情地昭示并加深了这一差距。教与学时空的分离以及传播媒介的局限决定了学习资源必须经过规范的处理,但是国内支持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传统教育相比。目前中国网络教育的全部课程加起来只有 500 门左右,美国有 54000 门⑤。这些数字一方面揭示出贫富差距导致的教育差距,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学习资源的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学习任何课程的地步。

网络课程的数量如此,质量更成问题。目前中国的网络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 1 远程实时授课模式,这种模式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 + 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 + 教学站辅导。学校通过通讯卫星或计算机网络的双向交互视频会议系统,将授课教师在校内课堂实时的转播到各远程的教学点。 2 远程自学课件模式,这种模式简单表示为:自学课件 + 网上讨论答疑 + 教学站辅导。学校将老师的讲课实况录制成视频流课件,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讲解逻辑制作成 CAI 课件,把课件刻录到光盘上,通过邮政系统发送到各教学站点或学生手中。学生可以集中在教学站点观看课件,也可以在家上网点播课件。学生基本上自学课件与书本教材完成学习过程⑥。这两种网络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主要是单向的教师授课录象,辅以电子化教案、试题等,与在校学生学习内容并无根本区别。这种内容质量的网络课程,远非人们期待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所有这些与当初人们对网络教育所期待的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五个任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些现象究竟是发展初期暂时的问题还是网络教育本性中无法解决的痼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网络教育究竟会沿着怎样的道路发展下去,网络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当初从理论衍生出的对于网络教育的推论是否还能成立,这些问题有必要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考虑。

三、网络教育勃兴的动因——市场推动

网络教育的勃兴是最近几年网络低潮中的一个亮点,事实上,正是在互联网狂热的大潮慢慢退去的时候,网络教育公司开始崭露头角。推动网络教育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和网络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学习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网络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网络热潮加速了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了人们对于电脑的认识和应用的兴趣,增加了拥有电脑的人数,增加了接入网络的用户数量,这些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基本的用户群,这些都为网络教育从概念步入现实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最重要的,网络教育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适应了市场需要,市场需求产生了强大的动力推动资金和人员涌入这个新生的行业,推动了网络教育公司的产生和发展,这是网络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可以说,目前中国网络教育的形态是市场塑造出来的。

网络教育在目前中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也有,但是发展不如高等教育迅速,这可能是由于网络教育对于学习者本身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需要学习者自身学习目的明确,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较强的自制力,这些更适用于进修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因此网络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应用更为广泛,特征更为鲜明。本文主要讨论的也是国内高等教育阶段的网络教育。

由于经济发展和诸多方面的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一直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的指标是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即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经过近几年的高教大发展已经有了较大的飞跃,即使这样也不过达到 1999 年的 10.5% ⑦,这一数字与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相当大。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一直非常旺盛,高等教育资源在中国严重供不应求,至于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名牌大学,优秀专业、优秀教师则更属于稀缺商品。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教育利用教与学时空上的分离将教育资源辐散出去,对于渴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大众来说降低了门槛,而对于教育资源提供者没有损失,这些为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顺应了社会需求,又能够给运营商带来经济利益,因此吸引了众多资金加入到这个新兴行业中,迅猛发展。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由国家主办,因此大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掌握在国家手中,同时对于网络高等教育办学的核准审批权也掌握在国家手中。企业要想进入这一市场就必须与审批通过拥有办学权的高校合作,这就形成了目前中国网络高等教育半数以上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局面。据调查,目前中国网络高等教育超过半数以上都是与企业合作的,在网络高等教育运营资金的投入上,学校自身投入经费约占 33 %,其他渠道(如公司合作投资等)经费投入约占 67 %⑧。目前国内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广泛的网络高等教育如网上人大、北大商学网、电大在线等都是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实例。

四、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传统教育资源的附属

由于网络教育借助于网络传播,通过市场推动,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主要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这与我国教育界传统的国家主办运营方式有较大区别,因此,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就比较注重现实需求,发展也与教育界人士早先的理论推断有较大的不同。

现阶段网络教育提供商的主要业务是在传统教育资源内容核心的基础上提供网络传播技术支持和部分教务、教学管理服务,基本属于传统教育的附属。网络教育供应商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教育资源强势品牌拓展市场。巨大的市场空白使网络教育供应商忙于跑马圈地,来不及精耕细作。至于网络教育环境、网络课程的设计等内在品质则来不及投入,网络教育供应商所能够提供的互动服务则以异步答疑为主,课件基本上以名师的授课视频为主,教学设计由教师操控,教学内容基本为一般性内容,无法按照学生个人能力和知识发展要求作到个性化选择,学生顺从教师而非真正的自主学习。网络教育中的远程学员更象是传统课堂的旁听生,而不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

这种网络教育,强化了名师的光环效应,迎合了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仰慕心理。反过来考虑,如果按照网络教育先进理念,网络课件以学生为中心,由学员根据自身要求决定教学内容、顺序、进度等设计内容,实际上剥离了名师效应,对于网络教育供应商来说代价高昂、得不偿失,也不符合市场需求。因此,现阶段我们看不到网络教育先进理论体现出来的从教到学的转变、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等特点。

网络高等教育的提供商的这些做法实际上是符合现阶段远程学习者学习者对于网络教育的预期的。 2000 年 2 月,北京蓝色调查公司针对“网上人大”学生开展的《为什么选择网络教育》调查显示,学员选择网络教育的原因居前几位的是:学习时间灵活 88.90% ,学习地点灵活 70.38% ,国家承认文凭 62.37% ;自己掌握学习进度 58.80% ,名牌大学开办 52.36% ;入学宽进严出 22.47% ;个性化教学、针对性强 22.85% ,到传统学校学习不许可 22.47% 。我们将这些选项反映的特性归类,反映网络教育“灵活性”指标的选项有 “学习时间灵活”“学习地点灵活”等;反映网络教育“个性化”指标的选项有“个性化教学、针对性强”,反映网络教育“自主性”指标的选项有“自己掌握学习进度”;而“国家承认文凭”“名牌大学开办”“入学宽进严出”“到传统学校学习不许可”这些选项不反映网络教育本身特性,我们将之归为外部象征性指标。

我们看到,吸引学员的主要是网络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特性,但是最反映网络教育特性的“个性化”这一指标所占比例微弱。学员对于“文凭”和“名牌大学”等外部象征性指标也表现出强烈的关注,结合另一问题“选择网络教育的最大疑虑”中最集中的“能否通过考试,拿到文凭和学位” 54.79% ,“怀疑文凭的社会认可度” 44.02% ,可以看出学员对于网络教育的外部象征性指标的异常关注。从这一点看,网络教育反映现代教育特性的“个性化”学习被学员有意无意地淡化,而代表传统教育的“象征性”特征则备受关注。

这一调查反映了现阶段市场的主要心态,人们选择网络教育的很大一个原因还是长期浸染形成的对于传统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慕心理,希望借助网络无远弗届的灵活性优势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社会认可。网络教育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对学员选择影响力不大,重要的是必须有传统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截至 2001 年 3 月全国远程教育注册人数 267860 人,其中选择学历学位的 249760 人,占到总人数的 93.24% ⑨。无独有偶,美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截至 2000 年,美国 163 万远程教育注册学生中有 134.3 万是攻读学历和学位课程的。

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网络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各界对其有一个认识了解的过程;其次,网络教育除了理论上的优越性以外,还没有多少让人信服的产品,中国才刚刚有了自己的第一批网络高等教育毕业生,其质量还需要社会的检验。网络教育要想树立自身的品牌和良好口碑,让人认可就必须借助传统品牌,这就是其依附的传统名牌高等院校和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借助这些外部因素,网络教育才能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占据一席之地。我们也看到,社会上对网络教育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在少数,网络教育如果不借助传统教育品牌,单靠自身积累,很难快速发展。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由国家高度垄断,再加上国家对于网络教育的强力监管,办学权掌握在传统高校手中,这一切都加强了网络教育对于传统教育的依附性,也使得现阶段的网络教育呈现出鲜明的传统教育的特征。

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网络教育从政府管理机构到社会的认识都倾向于将网络看成普及高等教育的工具。国家政府部门希望借助网络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学生希望籍此接受过去门槛过高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网络教育供应商希望籍此获得经济收益。因此我们看到,网络教育的内容核心仍旧是传统教育积累下的高等教育资源,从学制、课程目标到考核方式都仿照甚至照搬传统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时空的间隔,很难作到师生及时互通,但仍然是教师中心,名校和名师的影响力仍然相当巨大。教育部批准的 45 家网络教育试点高校基本上都是名校。由于没有符合自身特性的内容核心,依附于传统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普及服务,我们可以说现阶段的网络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附属,网络教育供应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依附的传统教育资源的影响力,学生选择网络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下他们没有能力或者很难接近高等教育资源。

这种局面与教育届人士当初期待的改变教育观念,推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相差甚远。那么,这种情况是否还将延续下去,转变的希望和可能性有多大。这些,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网络教育发展先进国家的情况,考虑当前中国网络高等教育的运营模式的现实,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作出判断。

五、变革的萌芽——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网络高等教育这种依附传统教育的情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首先是社会对网络教育的认识和了解还在不断深入之中;其次,网络教育还需要时间提出证明自身质量的产品;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政府部门的管制制约了独立的网络高等教育运营商的出现,市场缺乏异质竞争者,同时,传统高校一般只与一家网络教育运营商合作,这就更加制约了新竞争者的加入,市场空间巨大,但是供应商数量稳定,求大于供,处于卖方市场状态,网络高等教育运营商缺乏足够动力改变自身经营模式。

网络高等教育的这种卖方市场状态还将持续相当长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变革就没有希望。抛开经济因素,网络教育这种依附传统教育,照搬传统教育教学、考评方式的教育模式仍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当前中国网络高等教育模式还是沿袭传统教育模式,虽然没有围墙的限制,理论上无穷多的学生都可以接近同一教学资源,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中心的限制,课程计划和教学目标照搬传统教育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管理考核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一方;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情况、教学的推进都需要教师把握,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有一定限制的,一名教师不可能掌握无穷多学生的情况,存在一个理论上的师生比。按照国外的经验,英国开放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开办远程教育的学校,也是远程教育界公认的权威,它的师生比是 1 : 20 ⑩。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生比超出一定比例后,很难保证质量。这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所在。网络高等教育如果一直依附于传统教育,照搬传统教育模式,则必然受到这个师生比的限制,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运营下去,网络高等教育的收入和支出实际上有一个无法逾越的最高比例,网络教育对于教育资源的耗费将随着教育产出的增大而增大,这实际上限制了网络传播优势的发挥,网络教育运营商的发展受到限制,无法产生规模优势,因此变革势在必然。

六、变革的方向——服务与内容并重

要想打破这一局限,网络教育必须发挥自身真正的优势,回归本原,向学生学习的中心转变。除了教学、考评方式变化以外,核心的教学内容网络课程也应该转变。不是照搬传统教育教材,一个名师讲授,而是由专家组精心设计学生自学教材和智能化课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将由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智能化课件替代,学生学习采取自主学习和在线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必须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把握学习进展和方向,智能化课件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知识基础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将不断增强。

要想作到这些,网络教育运营商提供的核心教学内容就不能简单照搬传统教育,而应该由课程知识专家组、教学设计人员、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人员、程序开发人员等组成专家组协同开发交互式智能化网络应用课件。这些业务不再是现在的网络教育提供商可以独力完成的,网络教育产业将会细分。按照美国的经验,整个 E-learning 产业按照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技术平台提供商划分为三大领域,共同支撑起面向客户的网络教育产品。由于市场细分的深入,各大领域内都有不少提供商都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增加了客户选择的多样性,能够提供出更符合客户需要的个性化产品,促进了对于网络教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现实的应用。美国的网络教育比较注重产品的内容建设,注意开发符合网络教育特色的互动性智能化课件,提出了学习内容管理系统( LCMS )、课程内容管理系统( CMS )等概念,跟踪学习者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也我国现阶段网络教育提供商侧重于提供服务为主,我们注意到美国网络教育业内人士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他们的做法也正反映出他们的认识。

观察他们的课件,学习内容模块化,即时评估系统帮助学生判断自己学习情况,名师的讲解由丰富的资料库取代,学习管理系统和学习内容管理系统辅助学生按照自身需要组合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进度,导航系统清晰,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本上实现了网络教育理论提出的教学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转移,实现了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目标。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现代性。

由于国情不同,中美两国在发展网络高等教育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优先发展顺序。中国由于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急需的是利用网络教育无远弗届的优势推广普及高等教育,尽快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先从易处着眼,借助市场力量推广高等教育。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化程度高,网络教育必须拿出符合自身优势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因此优先考虑内容设计。这两种发展模式现在很难分出孰优孰劣。

实际上,美国网络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市场化竞争的后果也开始显现出来。最近几年,先后发生好几起网络大学倒闭事件: 1997 年创建的加里福利亚州立大学, 1999 年倒闭;由坦普尔大学 1999 年 11 月全资建立虚拟坦普尔大学, 2001 年 7 月倒闭; 1998 年 11 月纽约大学开办的全资下属网络教育机构纽约大学在线, 2001 年 12 月倒闭,投资 2000 万。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商学院 2000 年 11 月创建的 EMBA 硕士项目, 2002 年 3 月倒闭。对于这些虚拟大学倒闭的原因,美国网络教育界有诸多说法,但是内容建设成本过高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因。中国网络高等教育底子薄弱,采取这种先拓展市场,积累资本再开发内容、深化管理的模式未尝不是明智之举。

实际上,一个发展良好的网络教育企业,内容与服务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服务是推广内容、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市场推广,才能筹得资金进行更好的内容开发,但开发符合网络教育特色的内容更是其在市场上发展的立身之本。美国的网络教育企业正在重新找回服务的价值,而中国的网络教育提供商终有一天会认识到内容建设的重要性。网络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先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发展的深入,网络教育当前这种依附于传统教育资源从而也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提供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运营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目前也许差异显著,但是这一缺憾应该会弥合。虽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网络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市场发展的深入终将推动中国网络高等教育走向辉煌。

注:

① 刘继安《海外远程教育一瞥》

②《中国高等教育》 2000 年第 12 期 韦钰《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远程教育》

③ XUEWEISUN 、 JIANJUNHOU 、 NIANLONGLUO :《 SURVEY OF DISTANCE LEARNING IN MAINLAND OF CHINA 》

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丁兴富 《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对远程教育基本理论探索的综述 3

⑤《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办学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⑥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黄荣怀 罗晓春《中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⑦《 1999 年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

⑧《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⑨ XUEWEISUN 、 JIANJUNHOU 、 NIANLONGLUO :《 SURVEY OF DISTANCE LEARNING IN MAINLAND OF CHINA 》

⑩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黄荣怀 罗晓春《中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

 
查看评论       
 
我想说说:匿名发表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