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10月19日,《人民日报》发布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公告。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成为2020年教育部系统获得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唯一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作为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参加10月17日举行的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并领奖。

据《人民日报》发布的公告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强化理论创新,不断完善中国反贫困理论体系,编写或出版专著9部,著名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减贫贡献中国智慧。长期组织和参与扶贫领域第三方评估,在评估标准制定和实地评估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累计动员师生超过1000人次,走访逾4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参与68个贫困县退出评估活动。深入实际调研,提供扶贫政策咨询。利用媒体平台和企业资源,开展公益捐赠,促进社会公众对脱贫攻坚事业的了解和支持。

全国脱贫攻坚奖

2016年9月21日,全国脱贫攻坚奖正式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主办的“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每年开展一次表彰活动。这一奖项的设立标志着国家扶贫荣誉制度的建立。组织开展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目的在于树立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浓厚氛围,凝聚精神动力。

脱贫攻坚奖分为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和组织创新奖五类。前四类是颁给个人的奖项,组织创新奖是颁发给聚焦脱贫攻坚,创新扶贫理论,改革扶贫方式方法,并取得重要成果的机构。

尽锐出战,精准施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理事长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教授,院长为汪三贵教授,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自2016年11月成立以来,作为国内反贫困研究的重要基地,研究院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术和政策研究、咨询机构,重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丰富反贫困理论体系,同时广泛参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扶贫政策与项目研究,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中期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的脱贫攻坚战略,为中国政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提供咨询服务。

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创新扶贫理论,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实践,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发改委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为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积极建言献策。研究院一方面围绕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贫困县退出开展评估工作,另一方面围绕2020年后国家新的扶贫战略开展前瞻性研究。先后在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重庆、河北、吉林、西藏、新疆等中西部22省(自治区、直辖市)多个县开展调研,覆盖14个连片特困地区,调研内容涉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多个方面,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入选由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与排名》“全面小康与精准扶贫”研究议题最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前十名。

研究院团队所在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长期致力于反贫困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不仅为国家精准扶贫重大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内容、途径、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完成了少数民族贫困、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等多项研究报告,被广泛运用于国家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部分研究成果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见证“怒江故事”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两会期间,《光明日报》曾刊载汪三贵教授《见证“怒江故事”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文以典型案例展现了人大人为助力脱贫攻坚所做长久而深远的努力

31年前第一次去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调研的情景,我至今不能忘怀。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全州没有一条硬化道路,我们沿着怒江峡谷蜿蜒曲折的沙石土路而行,5个小时走了不到100公里。等到村里后,更没有路了,我们只能沿羊肠小道在陡峭的高山上攀爬,过江过河主要靠溜索。当时去一个不太远的村庄,我们来回爬了6个多小时。那时候,山上傈僳族同胞的贫困状况令人难忘,生产方式落后,住房不能遮风挡雨,多数孩子没法上学,更没有医疗服务设施。

此后的30年间,当地发生了令人惊叹的巨变。最近两年,我又多次去怒江州,那里的硬化道路已经四通八达,汽车能直接开到村里,危房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大量生活在偏远高山上的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到了城镇,彻底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在怒江州的兰坪县,有一个中国人民大学协助扶贫的村子,我们在那里看到,当地所有孩子都能上学,学校里不仅教学设施齐全,还有学生宿舍和标准化食堂。村里设置了卫生室,贫困户不仅有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还有签约医生提供服务。

怒江的变化是我国大规模减贫的一个缩影,我见证了脱贫攻坚的“怒江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末的9899万减到2019年年末的551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此巨大的减贫任务,人类历史尚无先例。像包括怒江州在内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意味着脱贫攻坚的重要胜利,消除绝对贫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立足长远,深入一线

中国人民大学历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

今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党委副书记齐鹏飞陪同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一行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调研教育脱贫攻坚工作。

在13日下午召开的教育扶贫工作座谈会上,陈宝生指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教育系统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落实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目标,排兵布阵、配置资源,总攻战不仅打得响,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陈宝生强调,在目前工作基础上,要深入理解领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是党中央交给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继续奋力写好这篇历史性文章。

陈宝生对中国人民大学教育专项扶贫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靳诺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承担兰坪教育专项脱贫攻坚任务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突出教育帮扶,按照“兰坪所需,人大所能”的原则,以“人才培训,智力支持,教育帮扶”为抓手,持续开展教育专项帮扶工作。学校将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全力做好协助兰坪县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助力脱贫攻坚、服务社会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脱贫攻坚,人大人始终在路上!

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深情厚谊

任重道阻,仍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自2013年起开始承担对兰坪县教育专项扶贫。铭记着“兰坪所需,人大所能”的原则,围绕着“教育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的主线,学校领导多次亲赴兰坪调研,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多年来,直接投入和帮助引进帮扶资金1140余万元人民币,培训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760余人,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730余万元,选派优秀干部挂职扶贫,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帮扶,选派56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扎根兰坪,用知识点亮“雪山下的希望”。加大物资援助力度,开展劳务帮扶,提供岗位助力就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国人民大学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竭尽全力助力兰坪县取得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

虽然相隔千里

人大人与兰坪人

心手相连 奋斗与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发扬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以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教育的使命和担当,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围绕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及“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动员和组织全校力量,倾情倾力支援兰坪脱贫攻坚战役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