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方位进入“在线”时代
2013年05月28日 周正阳 南方都市报
“慕课(MOOC)会消灭大学吗?”这个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的结论,是近日由北京媒体刊载并迅速发酵的。全称为“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慕课”,意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将国际名校的优质课堂以视频形式上载到互联网上,供不同国界、不同学识水平的全球观众收看。有了这样一个免费的视频授课平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求知解惑,这个福利,是不是就可以把传统的大学替代掉了?
2008年,慕课全球仅有2300个注册用户,目前用户已达数百万。短短几年间,慕课就经历了无人问津到粉丝遍全球的变化。如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慕课”正在掀起一场教学革命。它令密闭在大学阴森院墙之内的传统课堂产生了危机感。“大学课程”不再只是本校学生的独家专利,而是全球共享的教学资源。这种把“公开性”推向极致的网络课程对中国教育有何启示?当教育全方位进入“在线”时代,教育的技术革命是否会成为教育思想革命的超级催化剂,使全球教育的走向进入一个新的格局?
* MOOC是一扇瞭望世界高校的电子窗口
“如果你是艺术系的不好意思你走错教室了,不过还是欢迎你留下来,欢迎你们来到博弈论课堂。”“这门课上1/6的同学会获得A,1/6的同学A-,1/6B+,1/6B,1/6B-,如果我没算错的话,还有1/6的同学,恭喜你们,你们将获得传说中的总统级成绩。”“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失眠读物《战略思想》,它会帮助你们顺利入眠。”耶鲁大学博弈论公开课的开场白,教授BEN PO LA K完全走卖萌路线。这门枯燥的经济学课程,通过他略显狡黠的微笑、不时迸出的冷幽默段子重添趣味指数,好像周立波用海派清口讲经济学理论似的。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居然精确到怎样追女、怎样约会、怎样维持一段长久的感情等精确细节,它同样也盛产美国式心灵鸡汤和爱情金句“爱情中"真命天子"很重要?但即使遇到了布拉德.皮特和哈利.贝瑞,也不能确保生理上的激情永存。”“爱情要靠努力来维持?这对于人们来说真是个知易行难的常识,但很多人都做不到,正如伏尔泰所说"有些常识未必寻常"。”很多人对幸福课的课后感就是“中式婚姻”和“美式婚姻”本质都一样,都是比谁能熬……不过,这种“家长里短”的小儿科话题居然能搬上美国一线学府的课堂,也正是美国大学课程设置多元化、精细化的表现教授把关于家庭幸福的指南、知识挪到大学的课堂上精心讲授,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来解读家庭和婚姻,“手把手”教你怎样获得爱情和幸福。而这类德育课程毫无说教味道,全是以“故事性”、“情景式”取胜,在中国高校中仍十分罕见。
还有一些荒诞的课程,譬如牛津大学的“犯罪小说学”,这堂课是对侦探心理和罪犯心理的一次全方位多角度揭秘。它除了深度分析犯罪小说中主人公的作案过程、凶手逻辑、强盗心理之外,还对悬疑小说的创作机理进行总结、归纳,更设置了啼笑皆非的互动话题:“为什么侦探小说喜欢选择用牛津大学当背景?”“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成为凶手?”“侦探小说写作要注意的问题是?”西方大学的文学课,不是大而空泛地讲理论讲精神,而是精确到文学门类的细部,以细节唤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深层认知,这种教学理念,很容易让人们对当下中国高校文学教育、语文教育产生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中国专属的"武侠小说学",没有"官场小说学",文学理论课又常常是些空洞的说教?”
目前,MOOC课程遍及音乐、哲学、社科、数学、两性情爱、史学、金融、IT、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而添入到MOOC系统中的高校,亦不乏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2012年,这个被称作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元年的年份,美国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兴起,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在内的全球33所学府(包括不少常青藤名校)纳入合作系统中。它们有专属的学习和管理系统,配合不定期上载的免费课程,就如同一座真正的大学一样,矗立在互联网之上。如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也于今年5月21日宣布加入MOOC平台,只要有网线,民众就可以坐在家里、喝着可乐过着当清华、北大学子的瘾。无疑,MOOC已经成为一扇瞭望世界高校的电子窗口。
* 全球学子皆可给“慕课”打分“学分制”添入慕课系统蓄势待发
“慕课”风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具有同类形式的“电大”、“函授”类课程,但一个是新兴教育时代的产物,一个是全日制高校教育的补充部分,二者显然不能同日而语,慕课比电大、函授还要简便、成本更低,宽带网络和移动技术刷新和普及,任何人只需要通过一个免费注册的程序,就能“上课”,也无需缴纳任何额外费用。“零收费,远距离,一对一”是慕课的核心关键词,而“慕课”中国际名校的师资基础、国际顶尖的授课体系,也远非旨在普及的电大课程所能企及。
即使只是在互联网上“隔空”听课,学生也可以在课程开放的周期之内,完成视频中的“作业”,参与社区讨论、互评、测试及游戏。而学生在收听课程的同时,也相当于在对课程“鼠标投票”,课程的点击率、学生打分情况都会如实而透明地记录在后台系统之中,教学质量的评估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完成。
有没有可能把就读的MOOC课程换算成大学学分,使MOOC课程正式纳入到权威、官方认证的考评体系之中?这样的设想,正在被一些高校努力推动着。去年7月,华盛顿大学表示,计划为Coursera公司的网络课程提供学分,华盛顿大学副教务长DavidP.Szatmary称,要获得学分,学生将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完成额外的任务,并与导师合作做项目。目前,据美国开放教育资源联盟统计,受到美国教育委员会承认学分的课程已达5门,而这个数字亦正在逐步扩增。
* 有了“慕课”,何必再对传统的大学校园趋之若鹜?
点开慕课,就等于点开了全世界的大学课堂,这也将导致一个大胆的反问:有了慕课,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学子们又何必在万里挑一的选拔考试中削尖脑袋,对学费高昂、门槛较高的大学校园趋之若鹜?
如果慕课可以解决“文凭认证”的问题,它就和大学的属性相差无几了。深圳市新家庭教育文化机构负责人王文辉在与南都记者的对话中,认为“慕课”可能会开启“在线文凭”的认证时代:“有没有可能通过"慕课"开启一种跨越国界的在线文凭?这样的文凭,是面向世界的,是举世公认的,它可以成为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招聘国际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今,慕课与学分挂钩的教育改革正在推进,下一步应该就是文凭了。”在王文辉的预测中,在线课堂的“大学化”已是不容逆转的趋势。
但《现代教育报》专栏作者魏宁则对慕课的前途持以“谨慎乐观”态度:“MOOC会消灭大学吗?这是百年来技术乐观论的新一轮表述。从最早的技术乐观论者爱迪生的名言开始(上世纪30年代电影出现后,爱迪生说"电影将在不久后取代教育",到上世纪90年代一些远程教育专家的口号是"有围墙的学校将在21世纪前十年消失"),到现在,这种技术乐观论调在不断重复着。在我看来,MOOC不会改变教育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引发教育的变革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MOOC对具体的教学环节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它若要成为一种成熟的教育门类,则要有许多“附加设施”与之相匹配。“教育模式的变化涉及评价、政策等诸多问题,MOOC首先影响到的将是非正式学习领域(课外学习),特别是借助移动通信技术,MOOC影响到非正式学习领域将比较容易,这也正好发挥网络教育无处不在的优势。但如果对教育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必须从非正式学习向正式学习领域(课内学习)过渡,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魏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