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季明明谈开放大学与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6年3月8日    在线学习

近日下达的《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全面总结开放大学建设试点工作包括30多年来我国举办广播电视大学的宝贵经验,顺应“互联网+终身学习”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要举办、怎么样举办以及办成什么样的开放大学”命题,对于整个电大系统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开大建设起步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目前整个开大包括电大系统延续多年的学科、学历、应试导向的传统办学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大批老的专业需要改造、更新或淘汰,建设高水平新专业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和代价;整体办学质量尚未得到实质性地提升。为了切实扭转上述被动局面,务必贯彻《意见》精神,特别是应该精准把握国家意志,牢牢确立大局观念,紧跟新经济时代发展的潮流,全面开创我国开大、电大事业的新局面。
当前,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做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战略目标,遇到诸多困难。归根结蒂,人力资本准备不足则是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无论是为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而亟待加快提升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还是面对在经济转型及劳动力分流进程中广大下岗职工亟待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实现市场要素的重新合理配置,无论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民亟待成为真正意义的“市民”,还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而亟待提高广大公民的素质等等,都正在倒逼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这既是国家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基础部分,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即解决社会总需求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
同时应该充分看到,互联网正在引发教育供给侧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为广大学校包括开大、电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以互联网所代表的信息技术,包括“云”(云计算)、“物”(物联网)、“大”(大数据)、“智”(智慧系统)向教育领域的跨界渗透,令人瞩目地呈现出这场教育变革所具有的数字化、规模化、个性化、系统性、开放性、普惠性、快捷性、融通性、渗透性、高黏性等关键特征,特别是随之出现的智慧学习、智慧课堂、智慧学校、智慧教育、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全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全面呼唤着近百年来人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深入变革与加快完善,甚至正在导致高等教育与各类教育各自边际的模糊以及逐步地走向融合,即包括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以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互相间的融合,进而形成四通八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一切都将造成教育供给侧发生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化。其结果也将是教育进一步公平与均衡地发展,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广阔的学习空间、灵活的学习模式和无限的优质学习资源,从而有力地提高教育的效率,提升教育的质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人的自身全面发展即教育需求侧的总目标。由此,可望进一步提升整个民族的的学习力、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力、生产力,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水平。国外经验与国内开放大学建设试点的成功实践证明,我国开放大学系统有可能、也应该就此抢占先机,从而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为此,应该认真贯彻《意见》关于以质量为核心的“坚持中国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坚持质量第一,实现‘宽进严出’”、“坚持开放办学,服务全民学习”、“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重要原则,以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战略举措,确保为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建成学习大国,加快提升国家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还要大力提倡广大开大、电大相互间的支持与合作,壮大力量,“抱团出海”。面对当今世界新知识、新技术、新专业、新学科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现实,任何一所开大、电大的力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在某些传统教育模式、教育资源已经“产能过剩”情况下,亟待发展教育新型供给方式。《意见》特别提出,“到2020年,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初步建成”。毋庸置疑,单打独斗难以建成“体系”。建议所有的开放大学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应该充分发扬具有30多年紧密合作的良好传统和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教育部指导与统筹下,真真做到:充分自愿、互相平等,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统筹协调、协同创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命运共同体”和新型战略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在国家教育版图中不只是分别多出孤零零的几所新大学,而是彰显出其密布于全国的学习支持服务整体实力,有可能在中国教育大格局中长出新的“一极”,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教育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