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谈荀子的“王道”思想

荀子的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相对于孔孟的思想更加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尤其是他的政治设想和对“王道”的论述,更是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所要达到的“内圣外王”境界,可以说在荀子思想中已经给出了更加完整的途径和解答。而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他的思想,并把其和法家思想结合付诸实践,从而帮助秦国取得统一,这既是对荀子思想的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法家思想的领域。所以,我们可以说,荀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儒家思想的一个总结和发展。

荀子的“王道”思想是荀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王道”思想一方面是荀子对国家治理的一个设想,这可以说是荀子哲学思想的应用层面。而且荀子还论述了应用过程中的所要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给予解决,这样一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就可以拓展思路,使其思想更加的完善。另一方面,“王道”思想也同荀子的修身思想是相互补充的,二者共同构成了荀子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之所以说“王道”思想是荀子修身思想的补充,是指“王道”思想所解答的是一个人如何达到“外王”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同荀子所论述的以“礼”修身从而达到“内圣”的方法是一体的,二者共同为荀子最高理想“内圣外王”做出了理论和方法上的解答。

荀子的“王道”思想主要讲的是君主如何治国,荀子认为治国就是治人。荀子说“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既然治国就是治人,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如何治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该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让什么人来治理?第二就是应该秉持什么原则去治理?荀子对于这两个问题也给出了答案。

第一个问题,荀子给出的答案是君子治国。荀子说“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摠也,民之父母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治国者需要是君子才能行“王道”,而君子则是以“礼义”为信仰的人。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荀子所提倡的治国所秉持的原则就是“礼”。这也就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

一、 荀子的“礼”

荀子的“礼”是什么?荀子在他的《礼论》一文中有所论述。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段话道出了“礼”的实质,“礼”就是让天下人的欲望得以满足并且受到节制的基本规则。礼的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养”和“分”。

所谓“养”,荀子说“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这就是说,人有口、鼻、眼、耳、身,这五个方面的欲望需要满足,这五个方面包含了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足了这些,人才有奋斗的基础,才有奋斗的动力。这也就是荀子所说的“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所谓“分”,荀子说“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从中我们看出荀子的“别”就是指依照等级顺序进行“养”。这个顺序建立了有什么作用呢?荀子指出“故天子大路越席,所以养体也;侧载睪芷,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趋中韶护,所以养耳也;龙旗九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异也,知愚分。埶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知者为之分也。”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物质生产资料的分配必须以等级顺序来进行,天子拿天子的一份,诸侯拿诸侯的一份,平民拿平民的一份,大家都能得到满足,从而心甘情愿的去进行生产。“分”的重点在于懂得“节制”,不能越制。靠每个人的贡献来确定每个人的等级,根据等级来决定每个人的“养”,所以节制才能保证等级,才能产生秩序,才能提高效率。效率高了,物质资料得到丰富,就能养育更多的人。这个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荀子说“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 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苟怠惰偷懦之为安,若者必危;苟情说之为乐,若者必灭。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荀子还指出“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 ,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就“养”和“分”两者来说,“养”是目的,“分”是手段,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首先人有所养,然后养有所分,最后达到天下皆有所养的最终目标。这就是“王道”的根本,这就“分”的目的,也就是荀子也是“礼”的精义所在。

二、 荀子对“王道”的论述

荀子把“礼”作为“王道”的最基本的原则。那么荀子的王道思想在细节方面是如何论述的呢?荀子在为政方面也是从“养”和“分”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的。

首先,荀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养”,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君主要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才,让每个人得到应得的奖赏,让每个人的欲望都及时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臣民更好生活,这也是君主的职责所在。荀子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人君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才行反时者死无赦。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总的来说荀子认为,治国之人必须要爱人,爱人就要让每个人都有所“养”,这样才能使其得到教化。教化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得到知识,发挥自身的潜力,获得更高的地位。另一方面,能使其明白“分”的必要性,从而节制自身的欲望,认真的去遵守“礼”,推行“礼”。

第二,荀子认为君主一定要懂得如何去“分”,也就是明辨善恶、赏罚有度。君主对“分”的应用也有不同的层次,君主一方面要懂得“分”的重要性,也就是等级、奖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如何去辨别,评价、应用臣子的才能。荀子说到“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不待政而化。分未定也,则有昭缪。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这些话就是荀子对于“分”的重要性给予的论述。通过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荀子认为,作为君主,要充分的认识到等级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懂得如何去运用手中的权力。荀子还说“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身能相能,如是者王,身不能,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强;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亲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綦之而亡。”“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故君人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故古之人为之不然:其取人有道,其用人有法。取人之道,参之以礼;用人之法,禁之以等。行义动静,度之以礼;知虑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积久,校之以功,故卑不得以临尊,轻不得以县重,愚不得以谋知,是以万举而不过也。故校之以礼,而观其能安敬也;与之举措迁移,而观其能应变也;与之安燕,而观其能无流慆也;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彼诚有之者,与诚无之者,若白黑然,可诎邪哉!”荀子的这些话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主,不但要懂得“分”的重要性,还要懂得重视人才,合理的运用部下的才能。另外还要懂得辨别人才,在这里,荀子推崇用“礼”的标准去辨别人才。

三、 总结与感想

荀子的“王道”思想是荀子以“礼”为核心的思想的一部分。“王道”思想中有许多东西直到今天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并且可以作为我们提高个人修养和能力的手段和标准。比如,荀子认为要做王,先要做君子,这就是说,一个人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个人素质的水平。荀子认为“礼”是一个人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上文“礼”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到,“礼”要求一个人懂得“养和分”,一个人懂得“养”,也就是得到了一种爱人之心,一种更好的与他人相处,更好的领导别人的方法。那么一个人懂得了“别”,也就得到了一种自知、自律之心,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就可以公正的看待我们所遇到的事情,不会去奢求自己能力以外的东西,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和珍惜。

通过对荀子“王道”思想的体会,我们认识到,规则、制度的重要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我们自己,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规则,这种规则有的是外在的强制约束,有的是内在的道德标准,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规则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君子,要有所守,要秉持着自己的规则一步一步的向前迈进。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体系正是这样一个过程。荀子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达到这样境界的方法。

当今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公共事业,都有着各自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但是这些管理体系所应该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人性化管理”或者“以人为本”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是制度最初的起点和最终的终点。荀子的“礼”主张通过对人的教化达到人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荀子认为“人性”最基本的是欲望,人的发展就是不断的满足欲望、约束欲望直到引导欲望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虽然荀子“礼”的标准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但是无疑是一种可行的逻辑体系。能否达到同历史的同步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