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知识

从公子、衙内谈官二代拼爹

“公子”和“衙内”在中国古代社会,一般用来指官宦子弟。平头百姓之间说客套话,尊称对方的儿子为“公子”,那是当不了真的。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公子”一词含褒义,至少是中性词。而“衙内”,贬义味道十足。

追溯这两个词的历史渊源,二者也区别甚大。在春秋时期,“公子”特指各诸侯国国君的除太子外的其他儿子,而公子的儿子则叫“公孙”。到战国时期,国君的儿、孙都可以叫“公子”,如战国著名的四公子:齐之孟尝君、魏之信陵君、魏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他们的父亲或祖父是所在国的国君。再到后来,“公子”的内涵又扩大了,达官显贵的儿子都可称“公子”。

但被世人尊称为“公子”特别是“名公子”的,其门槛是很高的。一是其父的级别要高,一个九品科级或者不入流的小官吏的儿子,称“公子”会让人笑掉大牙的。二是其父是大官只是必要条件,本人还要有些文才,风流倜傥,长得不算丑,举止风雅,为人侠义。如明末四公子冒辟疆、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清末四公子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就是这类人物。

“衙内”这个词是从“牙内”一词讹转而来的。古代“牙门”也叫“辕门”,指军营之内。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统兵者要时刻提防手下的将士造反,所以宿营的牙门之内,由本家族的子侄辈带领亲兵拱卫。后来,文官在衙门内的子侄辈,也一并称为“衙内”。这种“衙内”,多半是依仗父祖辈的权势,干欺男霸女、凌辱细民的勾当,为世人所不齿。这类物种在中国传统戏文和话本小说中很常见,最有名的当属《水浒传》中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

中国从唐宋以后,靠科举出仕是正途,虽然正途出身的文官,混蛋也不少,但毕竟是读圣贤书出来的,自己和教育出来的儿子哪怕再坏,表面上还不敢过于飞扬跋扈,否则就会被士林耻笑。比如明代的严嵩、严世蕃父子,其贪腐之程度,有明一代,可以排进前三名。但严世蕃这人,聪明机警,自负乃天下之大才。书读得很好,皇帝写给他父亲的指示,其字外之意,他理解得最精准。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