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验分析:中国在世纪之交的战略调整
美国对于南海的介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构筑离岸平衡的战略框架。在离岸平衡的战略概念指导下,推动西太平洋盟国关系的多边化,并将一些享有共同安全利益的国家如新加坡、印度等作为战略伙伴,纳入到一个宏观战略框架中,在美国的领导下,形成一个针对东亚大陆的海上安全协调体制。二是背后推动对抗的激励行为。即通过进行联合军事演习、军舰访问、军火转让等方式,加强与越南、菲律宾等声索国的战略关系,促使这些国家在南海采取挑衅行动,甚至敢于与中国公开军事对峙。三是前沿军事部署的威慑力量。在“空海一体战”的军事协调框架下,通过在南海部署滨海战斗舰,预警和反潜巡逻机的巡航,形成一种军队流动性部署的动态存在,并与第一和第二岛链的战略打击力量进行衔接,保证对西太平洋的“近海控制”,从而以较少的军事投入达到战略威慑的效果。
美国本想通过上述严密的战略介入,挑动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冲突,搅起南海的波涛,有效限制中国在南海的能力扩展,从而凸显美国战略优势。然而,由于中国有理有利有节的应对,中国不仅没有使其与包括菲律宾和越南在内的东盟国家间关系受到实质伤害,反而还加强了对南海管理的力度。美国的战略目的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这使得它不得不从背后的间接支撑,到走上前台直接指责中国。
不过,美国的表态还是有限度的,强调在南海领土争端中不选边站队,并相信该地区国家应通过合作及外交努力解决分歧。美国其实并不愿意与中国在南海发生直接的对抗和冲突,并不想与中国发生战争,而是试图使用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各种压力限制中国的发展,鼓动南海周边国家挑衅中国,破坏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基础,重构一个由美国主宰的太平洋秩序。美国战略手段的限制性,将使美国的战略目标受到局限。
显然,三沙市的建立,突出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南海问题上还有不少有力手段可以使用。地缘接近的优势,历史渊源的支撑,综合国力的提升,海上能力的增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维系等等,都可以在中国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进程中持续发挥作用。美国既然不想与中国在南海一战,那就应该认真寻找中美两大国利益博弈的结合点。也许,南海将成为中美之间探索构建协调性新型大国关系的一片蓝色之海。
[1] [2]
(苏浩 作者为外交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