獬豸:神羊的传说
神话创造的一种独角神羊,寄托着古人的社会理想。那是关于司法公正的理想。
这神羊,叫獬豸。明代谢肇氵制《五杂组》说,獬豸“一云即神羊”;但是,这位明代学者并不相信有獬豸,他提出问题的思路挺有趣:相传“皋陶治狱不能决者,使神羊触之,有罪即触,无罪即不触。则皋陶之为理,神羊之力也。后世如张释之、于定国,无羊佐之,民自不冤,岂不胜皋陶远甚哉?”皋陶是上古神话中的司法审判之神。倘若将皋陶的明察秋毫归功于獬豸,后来那些没有神羊相助,却能断案不留冤屈的官员,不是比皋陶的本领高强得多吗?谢肇氵制的设问,可谓直奔主题。它告诉人们:神羊獬豸是什么?就是如此分也分不开地与司法话题联系在一起的神话动物。
据东汉《论衡•是应》,当时衙门里是奉皋陶像、饰獬豸图的。相传皋陶为尧帝时的“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员。衙门中画皋陶、獬豸,表示明辨是非,执法公正,还含有威慑邪恶的意思。
《论衡》记下有关传说: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故皋陶敬羊”。皋陶决狱明白,执法公正。遇到曲直难断的情况,便放出独角神羊,獬豸顶触的,一准是有罪之人。
古人做獬豸的文章,紧扣着执法的主题。由此,干脆称其为任法兽,这见于《神异经》:“獬豸忠直,见人斗,则触不直;闻人论,则咋不正。一名任法兽。”还发明了一种执法者的官帽,称为獬冠。《淮南子•主术训》:“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这样的官帽,汉代称其为法冠。《后汉书•舆服志下》记,法冠高桶状,取“铁柱卷”式造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獬豸帽在春秋时代已出现,秦代时执法御史戴着它,汉代因循下来。古时称御史冠为獬豸,进而以獬豸代指执法官。
问案决狱的衙门里,墙上画着獬豸,长官戴着獬冠,——在古代的公堂上,异兽神羊真是出尽了风头。
苏轼的寓言故事集《艾子杂说》,讲到獬豸。齐宣王问艾子:“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答:“尧之时,有神兽曰獬豸,处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触而食之。”紧接着,补充说:“假如如今有此神兽,它必定不会挨饿的!”这就将獬豸的能辨是非,引到了官场,以官员为审视的对象。抵而食之,“料不乞食矣”,讽刺奸臣之众。
獬豸传说,反映了古人对羊多侧面的认知。怕狼的羊,跪乳的羊,温顺的羊,古人用来说明事理。同时,没有忽略另一面:羊有角,并非摆设,犄角聚着力,能触能抵。于是,有了獬豸的传说,不但顶得狠,而且顶得准。
羊有角,能抵,中华国货便有大名鼎鼎的抵羊牌。近代中国国势积弱,列强觊觎,军事侵略、文化侵略、经济侵略一并袭来,“抵羊牌”喊出中国民族工商业者愤怒的呼号。“羊”与“洋”谐音,并且“羊毛出在羊身上”,“抵羊牌”巧用双关修辞,其妙天成。它的精髓,则在一个“抵”字。
(来源:中国网 作者:吴裕成)